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6日电 题:呼和浩特市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助力北方生态安全
作者 张林虎 黎英华 孟艳芳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交出了一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答卷,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首府力量。
高位谋划强推进,全域创建显成效
2022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后,呼和浩特市进一步拓展创建广度与深度,形成“1+5+6”全域创建格局——9个旗县区中,5个地区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6个地区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截至目前,新城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赛罕区、土默特左旗获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回民区获自治区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域生态建设呈现“多点开花、全域提升”态势。
系统治理破难题,生态底色更鲜亮
从“臭水沟”到“生态廊”,从“沙荒地”到“后花园”,呼和浩特市以系统治理破解生态难题,让生态红利惠及民生。
在水环境治理上,呼和浩特市聚焦大黑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等工程,彻底消除黑臭水体。如今的大黑河郊野公园带,绿树成荫、碧水蜿蜒,花海之约、林下萌宠乐园等景点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辛辛板污水处理厂获评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通过尾水湿地净化技术形成12.7公里景观水面,年节约新鲜水3000万吨。2024年,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循环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城区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64万吨/天,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同样显著。作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该市累计完成26.72万户燃煤散烧综合治理,2024年优良天数达312天、优良率85.2%,较2023年增加20天,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认定其空气质量管理综合得分全国第一;2025年1-8月,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至88.9%,同比增加22天,同时成功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成为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土壤与固废治理同步发力。呼和浩特市入选全国首批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治理试点,建成建筑垃圾再利用消纳场及旗县装修垃圾分拣中心,资源化利用能力达300吨/天,17座绿色矿山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2022年入选“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后,该市构建“无废园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0%,2736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100%,在全国80个城市评估中排名第10位,“净土”“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修复筑屏障,绿色发展添动能
呼和浩特市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山川河海”行动,提前六年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大青山前坡80%土地实现生态绿化,敕勒川草原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构+智能灌溉”技术,从飞沙走石变为草长莺飞,成为城市“后花园”;雅玛图森林公园、哈拉沁生态公园等项目落地,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中,呼和浩特市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伊利集团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打造“牧场种草固碳—工厂减碳—产品碳中和”模式,破解奶牛甲烷排放难题,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2024年,该市建成28个市级绿色工厂、6个绿色供应链、2个绿色园区,推动13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绿色工厂,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绿色电力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锚定目标再出发,共建美丽新首府
站在新起点,呼和浩特市编制《美丽首府建设规划(2025-2035年)》,设置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等6大领域34项指标,力争2035年实现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目前,呼和浩特市已通过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审核,申报美丽城市先行区建设,等待生态环境部审批。
未来,呼和浩特市将持续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林草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监测,深入实施“三北”工程;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地面、低空、高空全景立体化监测网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