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通辽:深耕“预防警务”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2025年09月25日 14:36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5日电 (刘文华 王强)“今年以来,累计‘敲门入户’126.3万户,收集群众诉求9100条,办结率98%……”一组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通辽市公安机关以“主动警务”破题、以“预防警务”筑基,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的生动实践。

扎鲁特旗公安局民警深入辖区公园小区开展安全知识宣传。 青云 摄

  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通辽市公安机关牢固树立主防理念,不断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组织万名警力、发动万名网格员走村入户查民情、访民意、听民声,将治理关口前移,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形成了一套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基层治理“通辽模式”。

  敲门入户走心解难

  “大娘,楼道这么窄,咱们还放这些废品,不方便不说,主要是安全隐患大。”清晨的阳光刚洒进库伦旗库伦镇皂户沁社区,“荞乡义警”队员孙东光就和社区民警一起,敲开了居民的家门。作为热心居民组成的群防群治力量,孙东光和社区民警最终化解了一起社区邻里长期矛盾,解开了积压已久的心结。

  把警力沉下去,将实情摸上来。为破解基层警力不足、服务覆盖不广的难题,通辽公安坚持“警力下沉、保障前倾”,抽调30%机关警力充实社区警务、巡逻防控等一线岗位。同时,推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落实“一岗双责”,深入一线督导指挥,确保治理力量向基层倾斜、治理资源向基层汇聚。

包美玲工作室化解一起邻里间矛盾纠纷。 刘佳琳 摄

  “敲”开家门,“走”进心门。从晨光熹微的社区到夜幕低垂的村屯,万名警力与万名网格员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走千家访万户。他们以“警格+网格”为抓手,践行“铁脚板+大数据”工作法:白天走访商户企业,傍晚深入居民家中,周末排查老旧小区,错峰错时开展“拉网式+精准化”入户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已在走村入户中化解邻里纠纷、债务矛盾等各类问题10528件,消除消防安全、设施隐患3000余处,真正把治理触角延伸到了群众身边。

  美玲美玲,铁南有名。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铁南派出所,“美玲工作室”的名气早已超出辖区范围。“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居民对我的信任,也是我肩上的责任。”社区民警包美玲负责的二六八社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但她凭着“嘴勤、腿勤、心勤”,把家家户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哪家有独居老人、哪家有精神障碍患者、哪家近期有矛盾纠纷,都记在她的“民情台账”上,更刻在她心里。

  前不久,包美玲接到群众电话:家中精神失常的老人突然走失。包美玲第一时间安抚家属情绪,同时回忆起老人常去的公园、菜市场,带着同事分头寻找,不到1小时就找到了老人并平安送回家。这样的暖心故事,在“美玲工作室”的日常里屡见不鲜。

  脚步丈量民情,真情叩开心门。从科尔沁分局霍林派出所的“权叔警务室”到扎鲁特旗的“移动蒙古包警务室”,从科左中旗的“背包警务”到奈曼旗的“金沙义警”,通辽公安因地制宜打造的一批基层治理特色品牌,构建起“公安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共建共享格局,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防控网。

  创新机制闭环管理

  “你好,刘哥!您和邻居于姐最近没再因为噪音的事再闹不愉快吧?”近日,开发区分局新城第一派出所社区民警来到辖区居民刘某家中进行回访。此前,小区住户刘某与楼下邻居因噪音引发邻里矛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双方多次报警。新城第一派出所多次联合街道、社区、物业、司法所多次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看似小事,但都是民生大事。通过定期回访,巩固调解工作成效”办案民警的话,道出了通辽公安矛盾纠纷化解的“闭环思维”。

科左后旗公安局民警对一起纠纷化解工作进行回访。 敖瑞平 摄

  这种“闭环思维”的背后,是通辽公安从“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治理理念变革。通辽市公安机关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创新建立“七查六调三管控一回访”工作机制和“三必访三必问三必做”工作法,形成了矛盾纠纷从排查、研判、化解到回访的全链条管理。同时,针对“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高发诱因,通辽公安进一步健全“两所共建”、“四所一庭”研判预警机制,定期召开风险研判会,对婚姻家庭、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等重点领域隐患进行分析,提前介入干预。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全链条机制化解的高危矛盾纠纷达800余件,有效避免了多起潜在风险升级。

  社会治理的关键,在于把“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通辽市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风险前置预警”体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目前,已建成“涉家庭纠纷警情积分预警模型”等5个重点预警模型,通过分析警情频次、矛盾类型、人员关系等数据,对高风险隐患分级预警,并建立“市局推送-旗县督办-基层处置-结果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发得出、接得住、处置好”。

  今年8月,开鲁县公安局收到市公安局推送的红色预警:辖区居民张女士近3个月内6次拨打110报警,均涉及与丈夫王某的婚姻矛盾及肢体冲突,存在“民转刑”风险。接到预警后,开鲁县公安局立即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妇联,一方面调取双方过往纠纷记录,掌握矛盾根源;另一方面多方第一时间上门开展工作,为张女士提供临时庇护场所和法律援助。事后社区民警3次回访,开展法治教育,最终成功化解这起高危隐患,并标记“销号”。

  截至目前,通辽公安通过预警模型已发现处置家庭暴力、债务财产等潜在风险隐患5000余条,预警处置闭环率达100%。

  打防并举全域守护

  “请大家看管好随身财物,注意脚下安全!”夜幕降临,通辽市万达商圈人头攒动,巡逻民警的提醒声在热闹的人群中格外清晰。今年以来,通辽市公安机关针对商圈、公园、夜市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凌晨、深夜等案件高发时段,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为牵引,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重防线,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让“警察蓝”成为群众身边最安心的色彩。

科尔沁分局巡特警驾驶“东风猛士”反恐处突车开展巡逻。 刘佳琳 摄

  在通辽市主城区,科尔沁分局构建“2大系统支撑+6种巡逻机制+88个巡防单元”布防的“2688”护安体系,成为治安防控的“硬支撑”。“我们把平台资源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通过智能巡控与警民联防,就能实时掌握辖区治安态势,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处置。”通辽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说。

  防范是基础,打击是保障。为净化社会治安环境,通辽市公安机关自今年4月起启动“净域”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管控力度,动态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破获命案积案6起,让人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

  “现在不管遇到啥难事,找民警、找义警靠谱,心里格外踏实!”市民李先生的感受,道出了通辽群众安全感、获得感的提升。数据显示,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通辽市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分别同比下降7.61%和8.1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8%,“平安通辽”的底色更加鲜明。(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内蒙古移动“青”力构筑全方位防线 守护群众“钱袋子”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