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9日电 题:女叉车司机二三事
作者 孙伟 张莉萍
“今后这些‘大块头’就交给你负责啦,出车前和收车后一定要仔细检查车况。1号车的液压系统有点老化,得多留意检查;2号车的右后轮有慢撒气的情况,要时常关注胎压……”3月31日,包头二电厂检修部锅炉专业的女叉车司机张瑞雪正叮嘱着徒弟刘云峰。明天她就要到龄离岗了,心中满是对这些“老伙伴”的眷恋与不舍。寒来暑往,她从一名青涩女工成长为厂级巾帼标兵。这位与钢铁器械相伴32载的老师傅,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巾帼勇担当
1993年,刚进入包二工作的张瑞雪凭借兴趣爱好,选择了叉车司机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
“女孩子学开叉车,能行吗?”当时,周围质疑声不断。毕竟,开叉车对体力和技能的要求都非常高,女叉车司机寥寥可数。但张瑞雪偏偏憋着一股劲儿:“怎么不行?我就要试一试!”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为了尽快掌握叉车驾驶技术,张瑞雪付出了比常人多好几倍的心血和汗水。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翻看大量专业书籍,深入了解叉车的构造、性能和工作原理。在实操练习中,她更是一丝不苟,从起步、行驶到货物的装卸,每一个环节都日复一日地磨炼,力求做到精准无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重来,她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叉车驾驶证,也就是从那天起,她开启了与钢铁“共舞”的职业生涯。
2018年,随着老师傅们相继退休,叉车司机只剩下张瑞雪一人,所有物料搬运的任务都沉甸甸地落在她的肩上。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她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每天清晨提前半小时来到车库,对叉车进行细致检查。刹车灵敏度、轮胎气压、液压油位……一项都不能马虎。“安全可没小事儿。每天来看看你,你也健康,我也踏实。”检查的时候,张瑞雪习惯对着她的“老伙伴”念叨几句。几十年的陪伴,它们早已成了最好的朋友。出车前,张瑞雪更是化身“望闻问切”的老中医,围着爱车转两圈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她看外观有无缺陷,听发动机有无异响,摸货叉根部是否发热,闻空气里是否有焦味。久而久之,凭经验自创的“四感工作法”成了她保障安全的“独门秘籍”。行车和搬运时,她更是仔细观察周围环境,提前规划行驶路线,熟练应用操作技能,确保不发生磕碰,能在现场来去自如。
“开叉车是个高技术工种,要有超强的车感、娴熟的驾驶技术,更要做到眼明手快,‘人车合一’。她比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强!”班组的男同事提起她,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凭借对待工作的这份严谨细致,从2018年至今的7年间,张瑞雪发现并排除叉车隐患30余起,累计完成1.2万余次高难度装卸作业,叉车作业连续2555个工作日零事故。
柔肩挑重任
“瑞雪,磨煤机磨辊总成马上要运来,这边检修时间卡得紧,就等这批货到位了!”2024年8月中旬,1号机组大修现场,张瑞雪的对讲机里传来呼叫声。“好嘞,马上到!”她干脆利落地回应。随后轻点油门,叉车如训练有素的战马,稳稳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每到机组大小修期间,物资运转频繁且数量庞大。小到各种规格的螺丝螺母,大到成吨的设备材料,都需要及时准确地运送到位。张瑞雪和她的叉车就是保障检修进度的“定海神针”。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也不分白天黑夜,只要现场作业在进行,就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
核对备件清单时,同事小郭也凑了过来:“雪姐,大修活儿这么多,你要不歇会儿,别眼花喽!”张瑞雪笑着打趣道:“小瞧我!咱这火眼金睛,咱这肌肉记忆,啥活儿不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说着,她利落地钻进叉车,一个操作,货叉缓缓插入货物底部,又稳稳地抬了起来。检修现场环境复杂,管道弯弯绕绕,各种设备和材料堆放得满满当当。张瑞雪全神贯注,双手灵活地操作方向盘和挡杆,再配上脚下的刹车油门,巧妙地避开障碍物。叉车在她的操控下,宛如一只灵活的猛兽,带着货物在狭窄的空间里流畅前行。
到达目的地卸货后,磨煤机班班长罗惠常又提出了请求:“雪姐,你干活真利索!再帮忙把设备零件卸一下吧。”张瑞雪比了个“OK”的手势,随后操作货叉将零部件逐一卸下,横平竖直、精准无误地摆放在备件区,看起来赏心悦目。还没等喘口气,对讲机又响起新的指令:“瑞雪,1号机组零米层需要将拆除的旧管道及时运走,为新管道的安装腾出地方。”“明白,这就来!”张瑞雪毫不犹豫再次启动叉车,向着汽机检修区飞驰而去。
一整天,张瑞雪都在这样忙碌而紧张的节奏中度过。汗水湿透了她的工作服,发丝也被汗水黏在脸颊上,但她的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开叉车学问大了,每次挑运需要平、缓、稳,角度控制也得保持住,备件码放也不是随意一堆就可以。当初练习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次摆放误差不能超过五枚硬币的厚度……”在外行人看来,张瑞雪的工作略显枯燥,但在她自己眼中,不同的搬运方式、投放路径和码放顺序得出的是不同的结果,一定要制订出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案才行。为了精益求精,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根据货物种类、数量合理安排装卸方法和顺序。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张瑞雪逐步成长为一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产业工人,也让身边的同事对她心生敬佩。
传艺铸匠心
“师父,这箱绝缘瓷瓶为啥非要斜15度装车?”在一次现场实地培训中,小徒弟刘云峰向张瑞雪提出了疑问。“震动会导致瓷柱内部产生应力裂纹。如果不注意,备件就没法用了!”张瑞雪一边回答,一边掏出一个磨破封皮的本子,翻到一页泛黄的纸张,上面画着一幅不太规整的受力分析图,那是多年以前她在现场画下的。“看见没?倾斜的角度能有效分散惯性冲击。这都是经验呀。”张瑞雪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好叉车技术的关键。
带徒时,她从叉车的构造、原理讲起,再到每一根挡杆、每一个按钮的功能,都一丝不苟地讲解。为了让徒弟更好地理解,她还精心绘制简图,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实操教学时,她更是细致入微。启动前,她带着徒弟对叉车进行外观检查;上车后,提醒徒弟系安全带、查看仪表盘,每一步都亲自示范。“启动前一定要观察四周,确认安全后再缓踩油门,感受车身平稳后,再仔细调整货叉。”“你看,这些编织袋容易被货叉刺破,必须像这样打开货叉、收臂、后倾、提升……”张瑞雪示范完毕后,便让徒弟上手操作,自己则在旁紧盯,随时纠正错误。“我得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得保证‘后继有人’!”
2024年11月的一次抢修中,刘云峰搬运重物时,因操作不稳导致叉车上货物晃动。张瑞雪立刻喊停:“重物搬运时,必须提前调整叉尖位置,盯好货物中心点,让重心均匀分布。”随后,她上车亲自示范,直到刘云峰熟练操作后才放心。“师父老说,开叉车的根本在于责任心。企业生产安全交在我们手上,每一步操作都得精心。”刘云峰感慨道。跟随师父历练一段时间后,他已经能够独立作业了。
如今,张瑞雪已经带出了5个徒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责,她也不再是一人孤军奋战。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顽强,在带徒上默默耕耘,将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感传承下去。打开张瑞雪的抽屉,一摞专业书籍上放着一沓荣誉证书——2019年“厂级巾帼标兵”、2020年“包头市五一女职工标兵”……这些荣誉是她从“初心”到“匠心”不断成长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