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8日电 (刘文华 李昕)城市与草原,这两个本来很有距离感的词语,在开发区却实现了融合。这段时间,科尔沁民俗风情园历经精心雕琢与升级改造,现已全方位投入使用,以“非遗+科技+沉浸体验”的创新融合模式为引擎,将自然草原景观“搬入”城区,打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中草原”,为科尔沁草原城市会客厅注入了蓬勃的文旅新活力。
走进科尔沁民俗风情园,哲里木楚古兰剧院引人注目。这座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式剧场直径56米、穹高29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采取无柱设计方式,内部空间开阔,最多可容纳2000人观演,还能举办150桌、1500人的宴会,不仅保留了草原元素的精髓,还巧妙地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对弘扬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带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字56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如石榴籽一般紧紧环抱,团结一心,让游客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希望游客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既能感受到传统蒙古包的温馨与亲切,又能享受到现代剧场带来的舒适与便捷,以此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内蒙古哈布图哈萨尔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朝克说。
科尔沁民俗风情园是以科尔沁文化为核心特色的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园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旅游研学基地、3C自驾车旅居车营地。作为通辽市重点文化工程,科尔沁民俗风情园于2024年8月投资5200万元实施提档升级工程,重点打造了七大功能板块,科尔沁非遗体验基地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亲手体验传统技艺;智慧景区建设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满足了游客对休闲旅游的需求;非遗市集夜经济区在夜晚点亮了草原的繁华,市民游客可在此品尝地道美食,购买特色纪念品;旅游集散中心则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改造后,这里成为集旅游观光、文化博览、餐饮服务、民俗体验、自驾露营、节庆演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我们营地升级改造之后,对游客而言,七大功能板块能满足多元需求,带来沉浸的旅行体验,既推动文旅产业升级,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又带动消费增长,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提升。通过非遗体验基地、主题壁画等载体,为传统技艺与游牧文化提供活态传承空间。作为草原旅游枢纽,可联动周边景区形成集群效应,促进跨区域旅游合作。同时,项目运营创造大量导游、手工艺人、服务人员等岗位,助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内蒙古哈布图哈萨尔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朝克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的46个主题蒙古包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智慧网络覆盖工程进入调试阶段。全部焕新升级后,预计年接待量将突破40万人次,年收入达3000万元。不少市民游客已经抢先体验,在城中草原体验骑马、射箭等项目的乐趣,感受草原城市会客厅里“诗与远方”的无限可能。“好几年没来这里了,今天来到这里一看越来越好了,感觉这里建筑、各种设施越来越齐全了,感觉这里真的不错。”游客于春艳说。
科尔沁民俗风情园是开发区推动文旅产品从单一观光向复合体验转变的缩影。近年来,开发区聚力构筑多元化文旅业态体系,持续打造城郊游、夜经济、马文化、农文旅、度假游、工业游等文旅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发挥中心城区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和集散服务优势,按照全市打造“悦来通辽”文旅品牌要求,锚定“科尔沁草原城市会客厅”和“城市休闲目的地”发展定位,通过完善旅游体系、推进文旅融合、丰富特色业态、升级旅游设施、打造精品路线等措施,推动新城从旅游“中转站”向“目的地”转型,持续增强开发区文旅产业服务承载能力,真正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活力新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