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8日电 题:灾后抢种映生机 乌拉特前旗4.2万亩灾田重披“绿裳”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初秋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田野间的风里仍带着几分灾后的微凉,却已处处涌动着复苏的希望。这片曾被暴雨和冰雹肆虐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重生”之战。
近日,记者走进西小召镇土城子村的连片集中示范田,只见无人机在低空穿梭,荞麦种子如细雨般被精准播撒进土壤。种植户李卫东蹲在田埂边,指尖轻拂刚刚冒芽的青苗。
“前段时间,这儿还是抢收后光秃秃的麦茬地,现在1600亩荞麦已经扎下根,60亩黄豆、50亩燕麦也在政府帮扶下播完种。就剩最后这片荞麦,这场‘飞播战役’马上就要收尾了。”
从灾情发生到抢收完受损小麦,李卫东和村民们仅用了半个月。“政府组织我们‘地干一块就种一块’,不等不靠,能挽回一点损失是一点。政府还每亩补贴150元,让我们对灾后重建更有信心了。”李卫东说。
选择荞麦等短周期作物复种,是当地政府根据气候条件,结合作物特性与土地状况做出的科学决策。眼下气候转凉,长周期、高要求的作物难以成熟,而荞麦耐贫瘠、抗低温,即便是肥力较低的坡地也能生长,对短期干旱或轻涝有一定抗性,60天左右的生长周期更能快速“抢”回损失。
“旱区亩产二三百斤,咱这儿土质比旱区好,收成会更高,收了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望着如今部分已长到四五厘米高的荞麦苗,李卫东对收成充满期待。
7月10日,乌拉特前旗遭遇罕见强降雨和冰雹袭击,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灾情发生后,为尽快恢复生产、减少农牧民损失,当地政府组织受灾严重的苏木镇开展生产自救与灾后复种。除实施每亩150元的复种补贴政策外,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并安排农户外出“取经”,为灾后复种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复种见效、农民受益。
“在政府引导下,我们组织村民去周边旗县学习复种技术,把外地经验本土化,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种、怎么管。”西小召镇三级主任科员聂明说。
除荞麦外,乌拉特前旗还鼓励各苏木镇复种饲料玉米、蔓菁、燕麦草等“短平快”作物。截至目前,全旗苏木镇上报灾后复种面积约4.2万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