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8日电 题:文旅体融合 集宁人的“小日子”里装满“大幸福”
作者 赵晓敏 庞龙
傍晚的友谊湖畔,凉风习习,孩子奔跑嬉笑;体育场夜市人头攒动,烟火气升腾;公园广场里,群众歌唱比赛正在火热上演,掌声喝彩不断……2025年,越来越多的集宁人发现,周末和夜晚的休闲方式正悄然变得多样而精彩。文化、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不再只是吸引游客的“招牌”,更成为普通市民幸福感提升的实实在在的来源。
“以前晚上除了散步就是跳广场舞,现在能选的太多了,看晚会、逛夜市,周末还能带孩子参加研学,感觉整座城市‘活’了起来。”家住泉山街道的市民刘女士说。她的一番话,折射出集宁区以文旅体融合为抓手、服务本地民生的清晰路径。
今年以来,集宁区举办元宵节秧歌巡演、各类阅读推广活动、青少年器乐比赛活动、“集祥春韵颂北疆”群众文化活动、“年画展”“集邮展”“摄影展”等各类活动110余场;“墨韵新荷”师生书画展征集作品近500幅;举办“非遗面塑技艺传承体验”、“蒙古族刺绣比赛”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让北疆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在体育方面,集宁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体育场地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8平方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举办的17场全民健身赛事中,既包括马拉松、健康十英里等大型活动,也有社区运动会、围棋锦标赛等贴近市民的日常赛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健身气功下乡等志愿服务,也将健康生活理念深植社区和乡村。特别是在各大公园广场,太极拳、空竹、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深受老年人喜爱,成为早晚锻炼时的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集宁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提质升级,为市民休闲提供了更多选择。文化馆场馆面积增至1860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总量达7.45万册,察哈尔民俗博物馆累计接待超9万人次。这些场馆不仅服务于外来游客,更成为本地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客厅”。
旅游元素的注入,则让市民“微度假”有了更多选择。滨河康旅度假区的露营基地、师家村的油菜花海、李老虎村草原风情民宿、大十号村云朵嘎查夯土民宿等一批特色项目,不仅吸引游客,更成为本地居民休闲体验的“新天地”。许多市民表示,如今“不出集宁,也能找到度假的感觉”。
值得关注的是,文旅体融合发展在服务本地市民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增长。2025年上半年,集宁区接待游客2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5.3%。节庆、赛事、夜市、近郊旅游等融合业态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文旅体真正成为连接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纽带。
“文旅体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感受到身边的变化、日子的美好。”集宁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打造‘主客共享’的发展模式,既提升了本地市民的生活品质,也增强了城市对游客的吸引力。”
如今,集宁区正以其独特的文旅体融合发展模式,书写着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让文化、旅游与体育一点点走进普通人的日常,书写着“小而美”的民生幸福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