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通辽:王秀云唱响评剧传承“乐民”曲

2025年08月28日 12:31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8日电 (刘文华 胡建华)“唱的时候要托着气唱,就是断声不断情,然后要以情带声……”

  见到王秀云时,她正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文化馆善德坊分馆指导学员们排练评剧经典曲目,为即将参加艺术节专场演出做着准备。如何控制气息、把握情感,她一句句示范、一点点指导。

王秀云(右)指导刘丽梅在排练。 胡立忠 摄

  王秀云是开鲁县曲艺家协会主席、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剧传承人,64岁的她依然在舞台上绽放光芒。她以47年的执着坚守,诠释对艺术的痴情与钟爱,让传统戏剧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王秀云17岁考入开鲁县原评剧团,18岁便成为团里的主演,她唱得了花旦、青衣,也演得了文场、武场,以唱腔圆润、扮相秀美、风格多变深受观众喜爱。

  28岁转行,32岁挂职创业,无论从事服装制作、房地产开发、社区养老服务,王秀云始终把唱戏作为自己的主业。“我做服装生意时,一边裁剪一边唱戏,就是喜欢。”王秀云笑谈,她的“魔怔劲儿”,也感染、带动了身边许多人,现在看来,就是在传承。

  2021年,她和爱人隋玉广创办了开鲁县善德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县文化馆的分馆,免费为戏曲、舞蹈团队提供场地,义务培训学员。王秀云的“大徒弟”刘丽梅就是在那年慕名来到善德坊。

  因为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乡土气息浓郁,年少时刘丽梅就喜欢评剧。2021年,退休赋闲的她找到王秀云,开始系统学习评剧。“通过四五年的学习,我学会了二十多个评剧段子了,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将近七十岁的人了,气息比以前好了,每天心情都很好,身体也更健康了。”刘丽梅微笑着说,唱评剧让她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王秀云指导小学员唱评剧。 马天乐 摄

  生活中是伴侣,舞台上是搭档。王秀云与隋玉广因评剧结缘,也把评剧作为共同的爱好与追求。

  “宁穿破不穿错”是行内不成文的规矩,什么角色配什么行头,很有讲究。随着“戏份”的日益增加,王秀云置办的行头也越来越多,近年来花掉了20多万元。“我们俩都想着尽己所能地发挥点余热,共同把评戏传承下去,不能让它遗失了,让开鲁县的父老乡亲以后仍然有评戏可看。”隋玉广动情地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年来,王秀云、隋玉广和学员们带着评剧专场演出或评剧选段进校园、登舞台。她们表演的戏曲先后在全市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在2024年“我要上春晚”全国优秀节目海选文艺交流大赛中获金奖、在CCTV神州大舞台节目中获金奖。

  令王秀云开心的是,这个暑假,有几个小朋友来找她学习评剧,这让她看到了传承的意义和希望,原来,评剧不只是年长者的青春记忆,也成为新生代的兴趣爱好。“我最先是通过电视接触到了评剧,很喜欢,就在家里偷偷地练习,暑假终于有时间了,赶紧来和王奶奶学习。”11岁的孙玥宁刚学评剧没多久,但学得专注、认真。

  岁月不老,艺术常青,王秀云每天都在为评剧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努力工作。“一些小朋友的加入,让我觉得后继有人了,评剧能传承。”王秀云说,她有信心、有决心把评剧传承得更好,带着评剧走进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为北疆文化繁荣增添新光彩。(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
  • 探访“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 【澳门华侨报】天幕下的穹庐:蒙古包承载游牧人“心之所安”
  • 【活力中国调研行】看风机叶片出厂前的“硬核”检测
  • 瑞众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呼和浩特中支联合社区举办“旧物置换 环保集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