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18日电 (记者 刘文华)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委社会工作部聚焦“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和谐、提升治理水平”,将社会心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探索“无死角、零距离、不缺位”服务模式,通过拓宽心理健康服务的广度,建立专兼职志愿队伍,构建完整服务体系和预防干预措施,从“心”出发,在助力基层治理新格局中提供了库伦经验。
构建平台拓展服务广度,助力治理“无死角”。
建立旗镇村三级心理咨询平台。依托旗级矛盾化解服务中心和镇村两级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知心姐姐”心理咨询品牌工作室215个,实现旗镇村三级心理服务全覆盖。自三级平台建立以来,为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纾解、团体辅导、家庭关系调试等心理健康服务3000余人次,防范化解2000余起矛盾纠纷。建立部门心理咨询平台。按照“分类施策,靶向治疗”的原则,在旗医院和蒙医医院开设身心医疗专科,配备专科医生4名;在妇联、团委等部门设立“幸福港湾和谐家” “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等工作室,为青少年、妇女等各类群体开展心理疏导、情绪化解、权益保障等服务,全方位满足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需求。截至目前,已服务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特定群体1000余人次。联合建立中科院心理服务平台。引入心理帮扶库伦旗示范基地,依托基地“关心下一代阳光工程”项目,在全国率先成立10个心理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站,定期深入基层针对性开展群众团体心理咨询和个案疏导干预等工作,协助基层党组织和网格员化解矛盾纠纷,提升治理效能。
专兼结合提升服务质效,助力治理“零距离”。
强化专职工作队伍。库伦旗在全旗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机关等单位择优选择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医生、机关干部,作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的师资力量,并与库伦旗知行心理工作室、知心姐姐工作室等开展合作,对全旗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组织实践操作等,切实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兼职志愿队伍。通过各级党组织向社会招募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组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并积极吸纳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救助帮扶、精神慰藉等服务,为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通过五年的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从最初的32人发展至200余人,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活动500余场。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中科院心理帮扶库伦旗示范基地专家团队,持续推进全旗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志愿队伍“全覆盖式”心理课程培训,尤其注重将网格员培养成为有较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志愿者。建立健全心理问题筛查、重点信息收集报告等制度,发挥网格员贴近群众的优势,认真排摸和发现群众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念扭曲、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紧张等心理异常问题,为专业队伍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奠定基础,避免因心理问题引起家庭不合或危害公共安全等风险隐患。拓宽服务路径。开辟“线上+线下”服务场景,零距离服务各类人群。在线上开通“库伦阳光”微信小程序,可以自测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平台接线员可以就职场类、生活类、健康类、心理危机等进行疏导。线下开辟学校、嘎查村社区和机关单位活动场景,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各类关系的融洽。
预防干预丰富服务内容,助力治理“不缺位”
开展家庭纠纷调解。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常驻旗民政婚姻登记处和法院“家事审判庭”,提前了解婚姻家庭纠纷当事人诉求和心理问题,对矛盾纠纷进行分类分流,精准“把脉”,找准纠纷“病因”,因人施策,开具调解纠纷的“有效处方”。助力案件化解。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全程参与接待,并跟进服务,根据早期的心理“把脉”,对症治疗矛盾“病情”,适时调整方法,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达到问题“事心双解”。参与异常情绪排解。网格员作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群众因工作生活等压力而出现的异常情绪问题,积极主动疏导关怀,进行排解,根除“病根”。开展心理问题纾解。推行深层次心理干预机制,在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安排心理专家对特定的重点人员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对他们用真心动真情、不嫌弃不放弃,帮助其解开心结,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