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药田耕种场景,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张晓亮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5月16日电 题:赤峰喀喇沁:道地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春种“加速跑”
作者 孙敬雅 张晓亮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内蒙古喀喇沁旗道地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片繁忙,春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奏响了产业发展的奋进乐章,为道地中蒙药材集散地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走进示范基地,大型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发动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这些经过精心改装和调试的播种机,专门为中蒙药材种植设计,能精准地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同时将滴灌带自动铺设在田地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提升了播种质量。
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子孝介绍说:“现在这台春播机器正在播种的是桔梗,这一台机器每天播种30余亩,大概再有5至6天,咱们所有的基地都将播种完毕。”
除了机械化播种,示范基地的滴灌系统也成为一大亮点。沿着田垄铺设的滴灌管道,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将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每一株药材幼苗的根部。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需求,精确地控制滴灌的时间和水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据了解,喀喇沁旗道地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行“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模式,核心区采用土壤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利用专利农机设备,实现移栽、播种、采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同时,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实现种子种苗质量可控、来源可查,为标准化种植筑牢根基。
喀喇沁旗自然条件优越,为中蒙药材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近年来,全旗持续扩大中蒙药材种植规模,已形成多个中蒙药材种植集中区域。目前,中药材(蒙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8万亩,主要品种有桔梗、北沙参、黄芪、板蓝根等27种,年产各类中药材50万吨,其中桔梗、北沙参的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80%以上。
“我们对土地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深翻的前提下,保证土地的深度在65公分,每亩地上农家肥6方左右。现在正处于播种的时期,目前播种的有桔梗、沙参、赤芍、苍术、防风,这些种子都是通过精选后再播种的。”刘子孝介绍道。
据悉,为突出桔梗、北沙参、牛膝、防风、黄芪等单品优势,喀喇沁旗积极引导荣兴堂、蒙缘堂及达盛堂等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围绕桔梗、北沙参、牛膝、防风等创建道地中蒙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技术,提升中蒙药材品质。
此外,喀喇沁旗还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延边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搭建产业研发平台,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进专家人才、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支持政策,全面筑牢中蒙药材产业全产业发展根基。目前,规划了1100亩优质土地,专门用于中药材(蒙药材)种子种苗试验示范,开展10余个品种的选育、野生资源驯化、种子种苗扩繁等工作,推广土壤生态修复、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机械化种植等先进技术20余项。
如今,随着春耕生产全面展开,这片“塞外药乡”正以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新图景,助力道地中蒙药材集散地建设,书写乡村振兴的“草本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