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新闻

改革“金钥匙”开启内蒙古科技“富矿”

2025年05月11日 00:10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公司正着力拓展电商营销渠道与特色马铃薯种植业务,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红美’和‘蒙花2号’新品种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金小豆(内蒙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子恒兴奋地说,1月20日,公司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研究室达成合作,开启公司布局特色农产品之路。

  “这两个品种都属于创新型马铃薯品种。‘红美’属于彩色马铃薯品类,富硒富含花青素等天然抗氧化成分;‘蒙花2号’是营养强化型高端品种,富硒、富锌具备高β-胡萝卜素含量的特性。”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马铃薯育种研究室研究员曹春梅表示,依托金小豆(内蒙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电商运营能力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科研支撑,这两个特色品种将开拓高端消费市场,助力区域农业提质增效。

  这样的开门红成果,正是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内蒙古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活水源源不断注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改革赋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放眼内蒙古大地,高校、科研院所内,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都离不开内蒙古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最近一段时间,在内蒙古大学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洋带领动物疫苗研发团队加速推进狂犬病核酸疫苗研发。杨洋欣喜地说:“我们正在攻关的狂犬病核酸疫苗,有望在今年报临床批准。”

  曾经,职务科技成果处置难、决策责任风险大、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大量职务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令杨洋苦不堪言。直到内蒙古大学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明确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自主权、处置权和实施权,才充分释放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目前,杨洋和他的科研团队已经横向联合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中试基地,每年可以承接企业委托的10多个项目;纵向还得到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产业基金等支持,申报政策性资金超过2000万元。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不仅在科技成果赋权、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更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以科技创新打造农牧业发展新优势,提升服务全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能力。

  2024年6月,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自治区农牧厅等7部门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难点,多角度、多维度、全链条给予政策支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乘着政策的东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多措并举找新路、破险阻,助力科技成果在广袤田野里“生根发芽” 

  “益生菌菌种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配方”以技术秘密的形式转让给内蒙古牧益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企业面临的养殖效率低下、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实际问题。内蒙古牧益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雪枝说:“其中一项技术秘密‘羊用中蒙兽药复合饲料添加剂口服液配方’通过提升羊群免疫力和生长性能,降低养殖成本,减少药物依赖,为企业提供了绿色、高效的养殖解决方案。”像这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通过保密协议、内部管理制度等方式转化技术秘密,消除了科研人员技术秘密不能转的疑虑,让更多技术秘密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科技竞争力的“秘钥”。

  去年,1000万元的《盐碱土地改良与利用产业开发》技术开发协议在科研界声名大噪。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中农国鑫科技 (南京)有限公司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签订的大额合同,依赖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技术经纪人的助力。为了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培养23名技术经纪人,构建两级转化专员管理机制,在研究所设立转化专员负责成果转化,制定了从成果转化申请、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五技合同审批、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技术合同登记等全流程成果转化服务工作机制,为成果转化夯实了人力基础。

  “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实行目标化管理、创建转化体系,建设转化技术队伍、搭建转化平台等系列举措着力解决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等问题,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与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紧密合作,通过技术示范、培训指导、举办科技成果专题发布会、对接会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处长包凤英介绍。

  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成果转化人均收益8.6万元,实现了三年翻三番。

  为了让改革措施在更多高校、科研院所落地见效,今年,自治区科技厅精心梳理汇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政策,推出“1+7+N”惠企科技政策包,围绕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平台建设与创新条件支持等方面,系统梳理了40多个科技政策的120多项条款内容,推动科研人员更好更充分享受科技体制改革红利。

  政策“红包”持续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要落实好政策既要制定好政策,也要执行好政策,还要解读好政策。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政策法规和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我们易于理解和吸收。”“此次宣讲内容‘干货’十足,既系统梳理了政策要点,又精准对接了企业需求,为后续申报政策支持提供了清晰指引。”在2025年通辽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上,自治区科技厅政策宣讲团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1+7+N”科技政策体系中涵盖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研投入支持、平台载体与创新条件支持等多方面政策,涉及研发费用归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关键要点,助力企业更好地利用政策资源推动自身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企业创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内蒙古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项目、人才、成果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支持民营企业强化协同创新,强化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精准支持;印发《关于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的实施细则》,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按照企业研发投入增量给予后补助支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支持范围,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科研经费奖励。

  鄂尔多斯市高新区玄穹鄂尔多斯璇玑智算中心项目正在加快施工进度。该项目由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天地通电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已收到财政拨付的5000万元建设支持资金。“支持政策为公司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发展。未来,我们将持续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智算和羊绒产业生态。”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乔文泉说。

  为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2025年,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点位项目全部由企业“出题”,共发布37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正澎湃激荡于内蒙古这片广袤热土。从高校实验室里加速推进的狂犬病核酸疫苗研发,到田野间“红美”“蒙花2号”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从农牧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到企业创新项目的蓬勃发展,内蒙古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展望未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内蒙古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改革为墨,在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及庆玲)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产业增速领航 固投破百跃升
  • “联播”进乡村 这个村子有点儿“潮”
  • 通讯:北大博士后在鄂尔多斯500多天印象记
  • 呼伦贝尔草原上“春的希望”
  • 呼和浩特:民众体验脑机接口助残产品
  • 从沙海迈向“绿富” 探访内蒙古磴口生态治理现代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