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根脉相连》在包头成功首演

2025年10月25日 09:54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5日电(记者  李爱平)10月22日晚,由达茂旗委统战部牵头,旗委宣传部、旗文旅局协同打造的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根脉相连》在包头大剧院成功首演。这部以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凭借悉心挖掘、创新探索以及精神传承的细腻诠释,将观众带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重新编织了达茂旗历史记忆的经纬。

  演出现场,光影交错。观众跟随主人公“京华”的脚步、聆听着“道尔吉”老人的讲述,见证了敖伦苏木古城、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戍边卫士阿迪雅的故事。舞台上,时空流转,从远古记忆到红色岁月,再到今天感恩奋进的北疆故事,它让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种子在艺术的土壤中悄然生长。女主角京华在亲人的怀抱中潸然泪下的一幕,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共情。“今天看到这个演出,我是眼含热泪、饱含深情地看下来的。这台演出讲的就是小的时候老人给我们讲的那些故事。给我的感受就是草原见证了我们蒙汉人民的根脉相连,然后在包钢建设又能看出来我们蒙汉人民的民族一家亲,共同团结起来建设包钢。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包头人,我倍感骄傲和自豪。”观众王琳娜观看了演出后激动地说。

  “这次我们来包头演出,非常成功。我们9月29日在达茂旗试演,但是那个条件不够,很困难,但我们的演员非常努力。今天包头的观众这么热烈,我非常感动。”总导演赛兴嘎说。《根脉相连》成功融铸了具有达茂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古长城是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敖伦苏木古城是多元文化交汇的象征;而“国家的孩子”他们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今天的传承者。他们的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概念化为具体的情感,让“根脉相连”从诗意的比喻成为现实的写照。

  据悉,《根脉相连》的演职人员全部由达茂旗本土人士担任,70余名表演者中既有达茂旗乌兰牧骑、达音合唱团成员,也有退休党员干部及基层群众,年龄跨度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多岁不等。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在党建引领下,凝聚成了一个富有创造力的艺术集体。“这期间大家都非常努力也很辛苦,但是看到今天首演效果这么好,一切都是值得的,未来我们还要带着根脉相连走向更大的舞台,向更多人讲述达茂旗的故事。”《根脉相连》演员布仁说。

  党建引领不仅是组织形式的保障,更是作品灵魂的塑造。这种“专业院团+党员干部+基层群众”的创作途径,让“党建+铸牢+群众”的融入模式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通过艺术化的叙事,让党建工作的内涵从理论走向舞台,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

  达茂旗委常委 统战部部长李宝春说道:“达茂旗历史文化厚重,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和爱国传统的地方。创作这部剧,其目的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会说话,唤醒人们的红色记忆,传承民族大爱的故事,凝聚更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好新时代的团结之路、奋进之路、振兴之路。”

  “将远古镌刻 镌刻进草原,岩画回荡气象万千……”伴随着主题曲《根脉相连》缓缓响起,演出接近尾声,观众席掌声雷动,这一刻,艺术打破了舞台的界限,文化连通了心灵的桥梁。

  《根脉相连》是北疆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根脉永续,情感交融。而北疆的故事,必将随着时代的脉搏,继续书写出更加灿烂的篇章;民族团结的花朵,必将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完)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内蒙古移动“红山先锋”党员突击队助力宁城猫砂产业升级
  • 内蒙古草原现“花式瑞士卷”
  • 内蒙古鄂尔多斯:香蕉落户北方沙漠
  •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喜迎丰收
  • 菲律宾商报: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秋季鸟类较去年增长近四成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