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5日电(田礼军)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的广袤草原上,一座座明亮整洁的“草原书屋”悄然成为村民心中的新地标。
曾经,这里的人们习惯低头刷手机;如今,他们围坐在一起,翻阅书籍、交流心得,笑声不断,那是知识带来的希望,也是乡村文化振兴最温暖的回响。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图书角,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深刻改变: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学习成长”,从“闲散打发时间”到“沉浸阅读提升”,化德县正用一本本书、一盏盏灯,点燃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想看什么书就点单真是太方便了,只需到书屋登记一下。”德包图村村民刘利民说。以前觉得看书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发现,书里的知识真能帮我们种地赚钱。
过去,很多农牧民想看书只能去县城或网上找资源,现在不一样了。据当地文化部门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草原书屋94个,覆盖所有行政村,藏书总量超7万册,涵盖农业科技、儿童绘本、政策法规、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这些书屋不仅是图书角,更是村民们的精神驿站、学习课堂和心灵港湾。
全民阅读活动中,一位来自白音特拉村的养殖户张建国告诉记者,他在书屋里读到一本关于肉羊疫病防治的手册后,成功避免了去年一次大规模疫情带来的损失。“以前靠经验,现在靠科学。”他说,“书屋让我学会了怎么用数据说话。”
“大爷,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书籍?我来帮您找。”长顺镇补龙湾村志愿者张秀萍在草原书屋热情地问道。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化德县根据返乡大学生的居住情况,在各村草原书屋设置志愿者,针对村内不同群体的需求,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以专业、热情的态度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帮助。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书屋当作“第二课堂”。2025年,近130名大学生返乡后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书屋组织读书会200多场次。
“草原书屋不只是放书的地方,更是群众的精神家园。”化德县七号镇宣传委员王爱霞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加油站’,让村民们充电提能;也是一个‘文化粮仓’,为乡村注入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数据显示,自2025年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参与阅读人数同比增长43%,其中中老年群体增长67%,青少年群体增长38%。
一位参加活动的白音特拉村小学教师张春丽感慨道:“以前村里孩子放学就去玩泥巴,现在放学直接来书屋写作业、看课外书。这不是简单的习惯改变,这是价值观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许多村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近30多位化德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者,因为掌握了电商平台运营方法,实现了本地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环比增长25%以上。
接下来怎么做?从“有书可读”走向“爱书善读”,面对成效,化德县并未止步,而是积极扩大草原书屋的覆盖范围和健全管理制度, 努力让书屋成为村民们长见识、增本领、提素质的“聚宝盆”。
目前,全镇95个草原书屋均建立了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职责、图书借阅制度和草原书屋图书管理记录,推行“百姓点单”模式,进一步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将草原书屋选书的主动权交到村民手中,真正做到了“看什么点什么送什么”。让更多内容健康、实用性强的书籍进入“草原书屋”。
我们把图书都进行分类,村民想看什么书直接对号就找,大家都说很方便。”长顺镇惠民社区书记李有一边整理图书一边笑着说道。
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作为分管文化文艺工作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莹俊表示,化德县将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鼓励村民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引入志愿者讲师团队,定期开展农业技术讲座、家庭教育指导等专题培训;建立“图书漂流机制”,推动优质图书在各村之间流动共享;开设“亲子共读角”,引导家庭共同营造书香氛围。
正如经常光顾草原书屋的养殖大户田军所说:“书屋不大,但里面装着我们的梦想。”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里,化德县用一场场朴实无华的阅读活动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进步,往往始于一页纸、一盏灯、一颗愿意沉静下来的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