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4日电 (记者 李爱平)当悠扬的马头琴声穿越毛乌素沙地的绿洲,与西安古城墙的千年沧桑共鸣;当激越的《万马奔腾》响彻广州都市的夜空,与年轻听众的心跳同频共振——一支来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姿态,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响曲中书写着北疆文化的时代答卷。
作为全国唯一以马头琴为主弦乐器的民族交响乐团,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2025年以“走出去”与“沉下去”的双向奔赴,在西安、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开展“北疆文化神州行”系列演出,用琴弦架起跨地域、跨文化的对话桥梁。
陕西省歌舞剧院一级指挥严松波曾这样评价乐团的表演:“草原音乐的浑厚与三秦大地的厚重相映成趣,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
文化赋能,从黄土高原到珠江之滨的共鸣
6月10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音乐厅内,马头琴与陕北民歌的创新融合引发全场共鸣。《漠中萨拉乌苏》展现草原辽阔,《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经交响化改编焕发新彩,而《万马奔腾》的互动高潮更让学子们惊叹:“马头琴声里,仿佛看见骏马踏过草原的烟尘。”这场由蒙陕艺术家联袂呈现的“琴韵草原·智汇乌审”音乐会,既是艺术对话,更是发展理念的交融。
乐团团长特尼格尔说:“我们期待通过音乐让外界感知乌审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实现文化影响力与经济吸引力的同频提升。”
在广州增城1978文化创意园,9月上演的《我从内蒙古来》巡演则证明民族音乐同样能成为都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天边》的苍茫琴音与《康康舞曲》的即兴应和交织,当《鸿雁》的人声呼麦与现代交响层层递进,观众席中年轻的面孔用手机灯光汇成星海。
“原来马头琴不仅能诉说草原故事,更能诠释当代情感。”现场观众这样感慨。
守正创新,传统乐器的现代性表达
这支成立于2010年的乐团,其成长轨迹本身就是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缩影。
从蒙古国国际艺术节金奖到12项国际巡演奖项,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首次亮相到如今新媒体平台几万粉丝的关注,他们始终在探索“马头琴+”的无限可能——既有《贝尔加湖·往事》的抒情诗篇,更有《云宫迅音》+《哪吒》的国潮实验。
“我们既坚守马头琴的灵魂,又为它注入时代呼吸。”乐团首席孟克如此介绍。
2025年以来,乐团新创作品将乌审旗走马文化、蒙古族长调与现代弦乐结合,创作了《牧歌》《四季绿色走马》等作品。
如今,在乌审旗,马头琴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累计1000余场次的基层演出,受众超10万人次、覆盖1万余名学生的马头琴课程、建成的“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和“马头琴博物馆”,更让这一民族艺术真正“活在当下”。
双向奔赴,“小乐团”的“大格局”
2025年以来,乐团足迹遍布12个省市,完成演出近百场:从山西吕梁的职工汇演到杭州的世界品牌大会,从延安的红色文化交流到哈尔滨的交响乐展演。
每到一处,既带去《黄河》《我的祖国》等经典重构,也奉献《安和桥》等都市温情之作。与此同时,2025年“文化惠民”演出50余场次,深入苏木镇、社区、矿区、旅游区等地,将高雅的马头琴艺术送到百姓身边,让草原天籁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要做北疆文化的‘轻骑兵’。”乐团团长特尼格尔透露,乐团正以加入西部院线联盟为契机,推动小型组合走进南方院线,策划中的《印象内蒙古》主题音乐会将分场次呈现走马文化、环保理念等特色主题。
当前,乌审旗坚持从加强北疆文化理论研究、提升创作水平、传播质效、文旅产业融合效益四方面精准发力。坚持“百业+文旅”“文旅+百业”,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自驾等优选地,打响“来乌审看走马”“马头琴交响乐”等区域性文旅品牌,确保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