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科左中旗:涝洼地里“蟹”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10月14日 15:5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4日电 (刘文华 岳禹铭)“往年这时候,这片地早该收玉米了,可去年一场涝灾,玉米全泡烂在地里,看着都心疼。没想到今年改成养蟹塘,一笼下去全是肥蟹,这‘水窝子’真变成‘聚宝盆’了!”梁金宝兴奋地说。

  清晨,科左中旗图布信苏木的于海屯村,梁金宝站在自家改造后的蟹塘边,提起满满一笼青壳白肚的螃蟹,脸上洋溢着劫后重生的喜悦。去年,因持续强降雨,于海屯村两千多亩低洼玉米地被淹。面对撂荒的“涝洼地”,于海屯村“两委”与农户共同创新思路,将受损农田改造成螃蟹养殖塘。这一举措不仅破解了涝灾带来的困境,更开辟了一条“变害为利、特色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梁金宝在撒网捕捞河蟹。袁佳莹 摄

  于海屯村位于全乡的低洼地带,村党支部书记刘长玉经常听到农户们无奈地叹息。为破解这一难题,苏木党委与村“两委”多次召集会议,并特邀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深入分析,专家们得出结论:这片低洼地水源充沛、土壤保水性能优越,虽不适宜种植庄稼,却是发展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考虑到螃蟹耐水性强且市场需求旺盛,作为养殖品种再合适不过。

  梁金宝成为首批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吃螃蟹”者,他将自家后院的低洼地改造成蟹塘,从传统的“种庄稼”转向“养螃蟹”,这不仅标志着种植方式的重大转变,更是农户经营观念的深刻革新。梁金宝介绍,今年他的16亩蟹塘预计能产出商品蟹2000余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估算,纯收入有望突破5万元,这一数字是种植玉米收入的2倍多。

  如今的于海屯村,昔日“十年九涝”的玉米地,已华丽转身为标准化蟹塘。水面波光粼粼,水草随风摇曳,螃蟹在水底自在穿梭。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的逐步扩大,这只“小螃蟹”有望成为带动图布信苏木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蟹”。于海屯村也将继续探索“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将灾害带来的“痛点”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亮点”,让更多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
  • 内蒙古移动“青”力构筑全方位防线 守护群众“钱袋子”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