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1日电 (记者 李爱平)在文化多元且快速发展的当下,各类演出如繁星般点缀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然而,10月10日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文化园演出大厅上演的一场惠民演出,却以其独特的经历与精神内涵,成为了一场不寻常的演出。
知名编剧杨根和告诉记者,他是去托克托县有采风和交流任务。顺便看一场托克托县乌兰牧骑的演出。演出当天,命运似乎给这场演出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考验。演出前,瓢泼大雨突降,恶劣的天气如同一堵无形的墙,阻挡了许多人前来的脚步。最终,演出大厅里连他仅仅来了四五个观众。
面对如此冷清的场面,他怀着质疑口吻对队长说道:这么几名观众,演出还有必要进行吗?然而,托克托县乌兰牧骑队长给出的答案坚定而有力:“老师,您也是乌兰牧骑的老队员。乌兰牧骑精神就是台上台下一个样,观众多少一个样,这个精神我们不能丢了,更不容许丢!我们必须做到这些,虽然今天因为天气原因只来了几名观众,可他们是冒着大雨过来的,我们不能让他失望,一定要满足他们的要求。”
这番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杨根和这个老乌兰牧骑队员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乌兰牧骑,这个承载着特殊使命与精神的文化团体,自诞生以来,就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不畏艰难、坚守初心的理念。
杨根和带着对乌兰牧骑精神的敬意和采风任务,走进后台,去探寻这场演出背后的故事。
眼前的景象让他深受触动:队员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演员们精心地描绘着妆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他们认真地穿着服装,整理着衣领和袖口,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艺术品;道具组的成员们仔细地检查着每一件道具,确保它们在演出中能够正常使用;乐队的乐手们专注地给乐器调音定弦,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这些看似平凡的准备工作,却蕴含着队员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他们深知,一场成功的演出不仅仅取决于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更在于幕后的精心筹备和默默付出。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到整场演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
随着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响起,整台演出正式拉开了序幕。激昂的琴声仿佛将观众带入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让人感受到了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和蒙古民族的豪迈气概。
紧接着,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姿态,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如同一只只灵动的蝴蝶,让人陶醉其中;新排的小品《找搭档》更是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小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地方语言的魅力,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演员们的表演生动自然,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二人台对唱《挂红灯》则以其高亢而不失细腻的唱腔,展现了二人台艺术的独特魅力。两位演员嗓音干净,配合默契,将曲调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节日场景中。
晋剧联唱大气排场,展现了演员们的扎实唱功和舞台表现力。男独唱《君子津》更是唱出了托克托的历史、诚信和文化底蕴。歌手用深情的歌声,将托克托这座古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娓娓道来,让观众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这台晚会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马头琴齐奏、独唱、重唱、小品、二人台、晋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托克托县的蒙汉融合、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大融合。它不仅是一场接地气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通过这场演出,观众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还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尽管观众数量寥寥无几,但乌兰牧骑队员们的表演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依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最精彩的一面献给了这几个热心的观众。每一个节目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他们对观众的感激和尊重。
杨根和说,乌兰牧骑队员们始终将观众放在首位,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艺术不仅仅是表演者的自我展示,更是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无论观众数量多少,他们都会用心去表演,用爱去传递温暖和快乐。
对于杨根和和那几个冒着大雨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来说,这场演出无疑是一场难忘的文化盛宴。几名观众在恶劣的天气中,依然坚持来到现场,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节目,更是为了表达对乌兰牧骑的支持和喜爱。而乌兰牧骑队员们的精彩表演,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进一步拉近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杨根和说,这场不寻常的演出,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它所蕴含的乌兰牧骑精神却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坚持,看到了对艺术的敬畏和执着,看到了与观众之间的深厚情感和真诚互动。一场不寻常的演出,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