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锡林郭勒盟:以 “一廊一带四基地” 实践 绘就民族团结北疆新画卷

2025年10月11日 16:12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1日电 题 锡林郭勒盟:以 “一廊一带四基地” 实践 绘就民族团结北疆新画卷

  作者 白小森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紧扣 “牢记嘱托共奋进 石榴花开映锡林” 主题,以 “边境模范长廊、非边境共享示范带、四个教育实践基地”(简称 “一廊一带四个基地”)为核心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在守边固边中凝聚人心力量,在交融共进中深化民族认同,为边疆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打造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践样本。

  一、建强边境模范长廊,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锡林郭勒盟地处北疆,拥有漫长边境线。立足区位特点,该盟将兴边富民与民族团结工作协同推进,联动 5 个边境旗市,全力打造以守护北疆安全稳定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模范长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境一线绚丽绽放。

  在思想引领上,该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主体班次必修课程,占比达 26.51%,累计举办专题学习 4000 余次、主题党日活动 3150 余次、专题培训班 3 期,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落地生根。同时,构建起 “盟级促进会 + 旗县级实践中心 + 苏木级实践站 + 嘎查级实践所” 四级阵地体系,1 个盟级促进会、13 个旗县级实践中心、79 个苏木级实践站、1026 个嘎查级实践所先后建成投用,并分级招募 3827 名理事、会员及志愿者,形成阵地联动、资源整合、群众参与的全域工作格局。此外,联合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理论研究,深化思想认识;实施 “国旗耀边关” 铸魂工程,在边境牧户、抵边办公场所及主干道路广泛悬挂国旗,打造边防公路国旗景观带,定期组织 “向国旗敬礼” 等主题活动,激发边民爱国热情;创新 “6+8” 工作法,依托全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专题专栏,开展理论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 3500 余场,覆盖干部群众超 22 万人次,为长廊建设夯实思想根基。

  在发展保障上,该盟聚焦边境民生需求,大力推进 “智慧广电” 固边工程、嘎查电网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及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十四五” 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及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 2.6 亿元,借助协作机制获得专项支持 39.17 亿元,配套本级民生资金 3.17 亿元,切实提升边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长廊建设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在安全守护上,该盟完善多方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组建 1123 人牧民护边员队伍,在 5 个边境旗市分别组建 105 人民兵连,31 个边境苏木乡镇编建 30 人民兵排,强化边境管控力量。同时,打造 “草原枫桥” 治理品牌,整合 9 类基层治理资源,设立 312 个 “护边驿站”,依托综治 “乌日特”、草原 “110” 等机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矛盾化解率达 99.95%,有力维护了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二、打造共享示范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 8 个非边境旗市(管理区),锡林郭勒盟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共享示范带,推动各族群众在文化交融、互动参与中增进认同。

  创新 “民族团结 +” 融合模式是示范带建设的重要抓手。在 “民族团结 + 传统文化” 领域,该盟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文化场馆、景区、街区,建成 38 处主题展馆、公园,编纂《锡林郭勒 4 个 “100” 口述史》,通过牧民、老干部、知青和 “国家孩子” 的真实叙事,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在 “民族团结 + 文旅融合” 领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旅游线路设计、景区建设中植入中华文化符号,打造红色、骑乘、草原、星空等主题线路,成功举办自治区草原那达慕、蒙古马超级联赛、国际冰上龙舟锦标赛等 10 余项文旅活动。数据显示,相关活动累计接待游客 1114.2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3.7%;实现旅游收入 149.28 亿元,同比增长 11.88%,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互动中加深情感联结。

  培育示范点位、强化典型引领同样成效显著。该盟依托军地共建资源,建成 “兵团岁月” 陈列馆等军民融合示范点;借助察哈尔盟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利用中国科学院明安图观测基地,建设集天文科普、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 “草原天眼” 示范点,不断拓展民族团结实践场景。目前,示范带已建成 100 个特色示范点位,形成多层次、可复制的实践样板。同时,邀请专业讲师和专家对讲解员开展多轮培训,提升示范点位的宣传教育效果。

  为促进各族群众深度互动,该盟搭建多元化交融平台。优化 “边关 + 生态 + 强军 + 爱国 + 乡情” 五位一体研学体系,深化与多省区及多地的合作,举办 “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 青少年研学、“亮丽北疆行” 思政课等活动,覆盖各族青少年 5000 余人,让民族团结理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此外,高质量谋划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开展创建 “八进” 活动,举办主题宣讲、文艺汇演、非遗展示等活动 20 余场次,参与群众超 20 万人次;召开 “互观互学” 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增进情感;建设农村牧区 “民汉合住” 养老园区,将各族困难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形成深度互嵌式居住模式;与多地签订跨区域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渠道。

  三、建强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民族团结意识内化于心

  锡林郭勒盟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建成 4 个主题鲜明、功能聚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具象化、沉浸式的体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守望相助” 教育实践基地秉持 “一进一品牌 一地一特色” 理念,推动 9 个旗县(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展,形成各具亮点、相互呼应的创建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精神基础。

  “草原之子” 廷・巴特尔教育实践基地位于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生动展示 “七一勋章” 获得者廷・巴特尔扎根牧区 45 年、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基地通过实景还原、影像展播、互动教学等形式,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廷・巴特尔 “扎根草原、一心为民” 的赤子情怀,弘扬奉献精神,激励团结奋斗。

  “三千孤儿入内蒙” 教育实践基地以苏尼特左旗为核心,通过历史展厅陈列和 “国家孩子” 现场讲述,重现上世纪 50 年代末上海、安徽 888 名孤儿在锡林郭勒草原获得新生的感人历史,传承跨越地域的民族大爱与爱国团结精神。

  “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教育实践基地坐落于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地 —— 苏尼特右旗,系统整理 65 年来乌兰牧骑服务群众、创新文艺的图文影像资料,展现其以文艺为桥梁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锡林郭勒盟组织 13 个旗县市(区)分 3 批次赴京开展为期 3 个月的 “铸牢 +” 成果汇报展系列活动,成为全国首个所属县域全覆盖、持续进京展演交流的地级市。

  如今,锡林郭勒盟通过 “一廊一带四个基地” 建设,已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与实践体系,形成 “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进” 的良好态势。下一步,该盟将继续牢记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
  • 内蒙古移动“青”力构筑全方位防线 守护群众“钱袋子”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