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北疆高质量发展

【理论】从二元驱动到系统共生:边疆治理中安全与发展的逻辑升维

2025年09月23日 14:37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从二元驱动到系统共生:边疆治理中安全与发展的逻辑升维

  作者 杨宇烨

  边疆治理需协同推进安全与发展这两个核心引擎。安全是边疆治理的基础,通过建立覆盖政治稳定、军事戍防、社会共治、文化融合的立体防护网络,为边疆筑牢系统性防线。发展是依托边疆的地理区位与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激发内生动力,二者构成“安全--发展”的双螺旋治理结构,形成二元驱动下的以稳促兴、以兴固边的正向循环,在边疆治理的新要求下实现边疆长治久安与区域振兴的有机统一。

  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

  回溯中华文明五千载边疆治理历程,其演进脉络始终贯穿着安边与兴边的动态平衡,历代政权在固防拓疆与富边兴边的辩证互动中探索治理方略,将区域安全与民生发展确立为边疆治理的根本诉求。治理实践中既要强化戍防体系以保障疆域完整,又要推进边疆开发以激活区域经济。

  自秦汉屯田戍边、经营河西走廊以来,边疆治理就呈现出固防与兴边双重逻辑,到了清代,推行蒙古盟旗制改土归流,以因俗而治的思维,然其受制于华夷分治传统思维,使其从内陆边政向海疆经略的战略转型迟滞,因此,当殖民势力以舰炮外交冲击传统朝贡体系时,这种侧重藩部管控的治理范式,因缺失现代国家主权观念与海洋战略能力,在近代地缘政治剧变中遭遇系统性危机。因此,历史也不断印证着边疆治理的深层逻辑:安全屏障与发展动能的双向建构。

  边疆治理的“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边疆地区不断向前发展。当前,内蒙古4200公里的边境线正经历从“地理边疆”向“战略边疆”的跃迁。向北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南融入“双循环”格局,作为祖国北疆,内蒙古不仅承载着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作用,更是开放发展的前沿和触角。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治理体系突破“管控--维稳”的单向思维,转向“安全--发展”的协同共治。

  边疆治理的三元结构

  内蒙古边疆治理范式深刻诠释了安全韧性、发展动能和文化认同的三元互动体系。安全韧性为区域进步奠定基础保障,发展动能通过资源反哺强化边疆安全保障,文化纽带作为融合剂加速安全与发展的协同互动,在守土固疆与以兴促稳的动态平衡中,构建边疆治理的可持续价值共同体。

  在安全维度上,草原110作为集综治、应急、公共服务等多职能于一体的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形成物理屏障与智能管控相融合的多维度安防系统。边境立体化防控项目通过热成像、AR鹰眼、枪球联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边境全区域全天候巡逻管控。

  在发展维度上,内蒙古全区口岸货运量同比增长17%,全区口岸客运量同比增长61%,货运量与客运量均创历史新高。内蒙古“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的过程本质上是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链控制力的过程。风、光、氢、储产业集群等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崛起正生动诠释着边疆经济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度嵌合。

  在文化维度上,内蒙古2400余万名干部与群众犹如石榴籽紧密团结,协同努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共同维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成为全国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首批3个节点之一,边境地区22处见证“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的重点文物古迹,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地标,彰显出文化认同在边疆治理中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力量。

  三维要素形成安全筑基—发展反哺—文化固本的闭环,边境管控能力增强使口岸外贸增量提质,发展收益的反哺边防设施数字化改造,文化认同建设促进边境人口提升。当安全屏障的“硬内核”与发展动能的“软实力”通过文化认同的“黏合剂”深度交织,便能催生“护生态--强边贸--育认同”的协同效应。这正是边疆治理从二元博弈走向三元共生的哲学跃迁,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式。

  边疆治理的四重路径

  边疆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需突破传统“安全--发展”的二元张力,通过四重路径实现“防御--发展”系统的范式升级,进而实现边疆治理的系统共生。

  边疆治理需构建涵盖法律制定、实施、监督与遵守的协同机制,既筑牢法治安全基线,又激活规范弹性空间,用法治守住安全的底线,同时促进经济灵活发展。一方面,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构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重点加强跨境数据安全、跨境违法犯罪等相关法律体系的构建,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地方配套政策,如加快细化制定中蒙边贸制定税收的法规规章。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跟踪法律执行效果,及时优化调整。让法律像弹性纽带一样,既保障国家安全又适应发展需求,使法治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在边疆治理中,数字技术不仅要当“工具箱”,更要变成“新地基”。是用技术搭建一套治理新规则,在Deepseek等大模型工具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边疆治理也要充分应用AI带来的红利,如用虚拟地图实时监控边境动态,用区块链给跨境贸易建立防篡改的电子合同系统,用大模型分析边民活动规律预测风险,不仅能提高治理效率,更能创造新的价值。通过技术改变治理逻辑,使技术成为“双面胶”,在保障安全的同时,黏合出边疆发展的新空间。

  边疆治理的关键在治理主体,要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同发力的新格局,在筑牢边境安全防线和兴边富民上打造“政府--市场--社会--边民”共治生态圈。西乌珠穆沁旗民兵白马连、“蒙古包哨所”“牧民哨兵”“蒙古包调解室”和护边员队伍等治理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力、社会自组织力的真实写照。多元主体共建就是通过治理权责的再分配、参与机制的再设计、激励结构的再平衡,推动治理主体从机械叠加转向融通共建,形成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特性的治理生态网络。

  在边疆治理中,民族团结是汇聚民心的重要因素。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基础。同时,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另外,还应着力加强民族干部队伍的培育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出众的民族干部队伍,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事业筑牢坚实的人才支撑。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边疆治理的双引擎、三元结构和四重路径构成了边疆治理分层递进的逻辑框架,为促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方案。安全与发展的双引擎是边疆治理的动力内核,揭示了边疆治理的内在矛盾与协同机理,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了安全保障与发展进取的有机统一。安全韧性、发展动能和文化认同是双引擎的系统性表现,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转化为治理的持续动力。四重路径作为实践层面,将双引擎的动能融入三元结构的运行机制中,实现了“以稳定促发展”与“以发展固边疆”的动态平衡与统一,最终推动边疆治理从双元驱动迈向系统协同的新阶段。(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内蒙古移动“青”力构筑全方位防线 守护群众“钱袋子”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