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记者看内蒙古

亩产2458斤 “四良”融合赋能“黄金玉米带”亩产创新高

2025年09月23日 09:45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23日电 题:亩产2458斤 “四良”融合赋能“黄金玉米带”亩产创新高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刘文华

  “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一亩地6500多株还能结这么大棒子的,亩产2458斤。”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玉米地里,株株玉米秆壮穗满,浅埋滴灌带在宽窄相间的植株间均匀铺展。这片曾依赖传统种植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农业科技应用的示范窗口。?

  9月22日,“粮安四海,丰收乡合”2025年丰收节内蒙古站活动在此启幕。这场由国内农业服务平台乡合农服发起的活动,紧扣国家“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精神,诠释了政企学研协同助力粮食安全的“合作”力量。

图为测产现场。

  科尔沁区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旗县。作为全国玉米重要产区之一,通辽常年玉米种植面积超2000万亩,产量占内蒙古三分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农科院助力下,当地大力推广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为代表的“四良融合”技术方案,将种植密度从4500株提升至6000株以上,搭配浅埋滴灌与宽窄行配置,同步实施土地精准耕整、自动化播种、水肥精准调控及病虫害精准防控,亩产提升200公斤。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老师领衔的专家团队对项目区玉米田进行了严谨、科学的公开测产,并现场宣布测产结果:亩产1229公斤。

  “种粮状元”马忠臣率先落地密植宽窄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吨粮田”目标。“今年又有超过4000亩地用上这项技术,全都喜获丰收,目前我们推广的土地已经超过10万亩,农户都非常认可。”马忠臣说。

  乡合农服总经理窦华茂表示,在农科院等权威科研单位的先进成果基础上,技术团队和有大量实操经验的本地合作方联手,从数据角度,将技术方案拆解为上百个可量化可调节的标准化参数,再通过实践补充数据库,把经验转化数据模型,加速了科技成果大规模落地。

  “方案若不能精准落地,就是空中楼阁。”乡合农服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高永利介绍,乡合与合作伙伴严格推行标准化作业,依据土壤检测制定个性化方案,从精准播种定行距,到浅埋滴灌控水肥,确保每项技术“不走样、不变形”。?

图为全国首个乡合科技小站揭牌。

  当天揭牌的全国首个乡合科技小站便是乡合农服将科技赋能+服务落地的典型案例。其以“示范+技术+产业链服务”一体化模式,承担着科技成果“基层转化器”角色。

  “除了农业技术服务,科技小站也是农业产业链服务站,为农户提供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全程服务,同时融合对接金融、保险、数字服务等多方位服务。”窦华茂说。(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