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产业资讯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千里驰援京冀抢通通信“生命线”

2025年08月13日 10:1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推广)

  7月26日以来,京冀地区遭遇历史罕见持续强降雨,北京密云、怀柔及河北承德等地山洪暴发,道路冲毁,通信设施严重损毁,多地群众通信中断。危急时刻,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党委闻令而动,迅速组建多支党员(青年)突击队,星夜兼程奔赴灾区。

闻令而动精锐尽出

  接到中国移动紧急支援京冀防汛救灾指令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立即调集全区8个移动的精锐力量,次日,首批19名技术人员携带8辆通信保障车、1辆卫星应急车、10个便携式卫星背包站和16部卫星电话,火速驰援北京灾区。就在首批队伍抵达北京投入抢修之际,河北汛情告急的指令再次传来。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迅速反应,再次集结30名专业线路抢修技术人员,以最快速度向河北灾区挺进。滂沱暴雨中,这些身着荧光绿的移动人逆流而上,为抗洪抢险一线筑起通信“生命线”。

争分夺秒架通桥梁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呼伦贝尔移动的刘文欣在得知北京灾情后,主动请缨:“我是党员,关键时刻必须顶上去!”他与团员青年那日苏组成突击小队,连夜清点设备物资,冒雨疾驰1800公里,近30小时不休,于28日凌晨抵达北京密云区。未及休整,他们便赶赴通信“孤岛”新城子镇吉家营村,迅速启动卫星背包基站,第一时间恢复通信。

图为赤峰移动郝鸿轶在北京密云搭建临时无线网络。
图为赤峰移动郝鸿轶在北京密云搭建临时无线网络。

  与此同时,乌兰察布移动的韩涛正辗转于多个受灾村落。在双金草村、大石窑村、碾子湾村,他不惧高温与浑浊洪水,跳入水中抢修线路。在西台子村,当洪水再次威胁基站时,他坚守岗位长达27小时,确保救援指挥通信畅通无阻。

图为锡林郭勒移动张耀轩和张利在开通卫星背包站。

  锡林郭勒移动应急保障突击队在张耀轩带领下,深入受灾严重的密云区大城子镇下栅子村。队员们蹚着没膝淤泥,冒着洪水随时来袭的风险,成功为3个失联乡镇、1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恢复了通信信号。“他们来了,心就安了!”村民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切的感激。

  刚完成密云抢险的赤峰移动郝鸿轶,又接到房山告急的消息。转战途中,山洪冲下的树木杂物堵塞了唯一通道。没有机械工具,他和队员毫不犹豫跳下车,徒手清理障碍,只为争分夺秒抵达下一个受灾点。

迎难而上专业担当

  在河北承德,险情同样严峻。兴安移动抢险突击队抵达时,洪水翻滚,部分路段积水过膝。队员们肩扛沉重光缆,在洪水边艰难立杆架缆,搭建简易工作台争分夺秒调试设备。包头移动的队员们更是跳入齐腰深的湍急水流,在暴雨中用肩膀作支架,硬是在洪水中扛起了一条条“通信生命线”。

图为兴安移动抢险突击队在洪水边建杆建缆。

  “通了!通了!”当第一位村民成功拨通亲人电话时,所有队员疲惫的脸上都绽放出欣慰的笑容。这简单的两个字,是对他们日夜奋战最好的回报。

  在这场与暴雨洪水的较量中,内蒙古移动人以无畏的逆行、专业的技能和坚韧的意志,生动诠释了“人民邮电为人民”的红色通信初心。从辽阔草原到千里之外的灾区,他们跨越的是距离,传递的是希望;从白昼奋战到黑夜坚守,他们守护的是通信线,践行的是使命担当。洪水可以冲毁道路,却冲不垮通信人的责任与信念。(王瑞琪、孙佳音、张愿)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从首都到草原 北京孩子跨越千里参加那达慕
  •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
  • 国际日报:那达慕狂欢“点燃”草原盛夏
  • 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开幕 10万游客雨中赴盛会
  • 延时镜头下的巴丹吉林:沙海之上 星河流淌
  • 61名华裔青少年的内蒙古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