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2日电 题:戍边在阿拉善
作者 李爱平 潘多志
戍边在阿拉善,风沙终年不息。大漠深处,没有人声鼎沸,只有起伏的沙丘和矗立在边境线上的界碑。就在这片“生命禁区”里,有一群身影始终未曾缺席——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的移民管理警察。
有人说,他们是最孤独的警察:驻地远离城镇,四周尽是沙海与荒原;有人说,他们是最亲近百姓的警察:与牧民同吃一锅奶茶,处理“大家”的大事小情;有人说,他们是最执着的警察:为了守护边境家园,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把对“小家”的牵挂深藏在心里。
风沙一遍遍掠过界碑,也掠过一代又一代戍边民警的肩头,刻下了他们坚守的年轮,那份深埋心底的守望,从未被风沙带走,反而在岁月的长河里越发清晰。
家国在肩,边关是家
在阿拉善,有数百名移民管理警察常年驻守在边境一线,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份。每当探亲假期结束,他们又踏上归队的旅途,从四面八方重新汇聚边关。临行前,是家人的叮咛与不舍;归队时,是岗位的召唤与使命的回响。
这里地域辽阔,边境线蜿蜒七百余公里。最近的边境派出所距支队机关260公里,最远的则达千里。多个派出所分布在戈壁沙漠深处,年复一年与风沙为伴——春有沙尘、夏有高温、冬有严寒。但无论环境多么艰苦,这些边境所站始终灯火不息、警灯闪耀。
对很多民警来说,阿拉善不仅是一份职业的归属,更是他们生活的“第二故乡”。从十八九岁初来乍到,到两鬓微霜已成家立业,他们在这里走过青春年华,在这里娶妻生子,在这里迎来新生命的诞生,也在这里一次次错过团圆的时刻。甚至有的民警,把“国”“漠”“善”等派出所名字写进了孩子的名字里,用这种方式铭刻他们的戍边记忆。
有人说,戍边民警的生活像钟摆,一头连着故乡家人,一头守着大漠边关。他们早已习惯,在地图上向亲人解释自己的位置,孩子习惯了把“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写进作文里,妻子习惯了每次“临时回不去”的通知,却从不打扰他值守的日夜。
但在远方,有父母悄悄攒下民警在新闻里的一帧画面,转给亲戚邻里时眼里满是骄傲;有妻子一个人扛起家中大小事,从不抱怨,只说“你安心工作就好”时的安心;有孩子在成长的每一步里,都悄悄模仿着父亲的身姿,把“爸爸是警察”的骄傲。
他们守着边关,也守着那份不变的初心。在无数个风起沙落的日夜里,一个个派出所就像一颗颗星,在祖国边境线上悄然闪耀。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热闹,却有另一种稳稳的烟火——执勤点的灯光、巡逻车的轰鸣、警务室炊烟里的饭香,那是他们在这片荒凉中,一代代民警接续搭起的“家”。
警民同心,情暖边关
半个多世纪以来,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民警从“橄榄绿”到“警察蓝”,换了制服,不变的是与牧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16.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一个派出所往往要负责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的辖区,既要是守护边境一线的“捍卫者”,更是守护百姓安宁的“好安达”(蒙古语译为兄弟)。
在这样辽阔而人烟稀少的边境,群众对民警的信任往往比距离更长。巡逻路上,他们帮牧民搬运物资、送去生活必需品;入户走访时,顺手查看牲畜圈棚、帮老人调试取暖设备;调解矛盾时,往往一壶奶茶、一席长谈便化解了隔阂。这些场景,不是偶尔为之,而是年复一年地发生在风沙线与界碑旁。
这份守望相助的情谊,在一代代牧民和民警之间传递。尼玛奶奶五十多年如一日与民警一同放牧、巡边;“边防妈妈”们在民警执勤归来时端上热腾腾的奶茶;温图高勒派出所的阿古达木所长,出身医科大学,背着药箱穿梭在牧区,既是民警也是医生。这些只是千百个戍边瞬间中的几个缩影,却能看出警民关系的真挚与厚重。
警民同心,是边境稳定最坚实的基石。在阿拉善,牧灯与警灯一同照亮戈壁的夜空,彼此的信任与依靠穿越了风沙、跨越了距离,也成为守望边关的恒久力量。
薪火相传,志在边关
支队民警多由农牧民子弟组成,他们把边境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无论是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的算井子,还是在沙漠深处的界碑脚下,他们一代接一代坚守,把“最远、最苦、最忠诚,爱党爱民爱边疆”的信念,融进戈壁长风的每一次呼啸,融进边关灯火的每一次亮起。
近年来,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一批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00后”民警走上边境一线,队伍年龄梯次更加合理。老民警在实地巡逻、执勤处置中手把手传授经验,新民警依托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学习使用监控设备、无人机等新型手段,不断提升边境管控效能。代际协作、优势互补,推动着“薪火相传”在这支队伍中落地见效。
新时代的边关,需要新的守护方式。他们在荒漠无人区架设监控和感应设备,让巡逻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在牧区帮群众发展产业,让家门口的日子越过越好;在边境通道守护人员车辆安全有序流动。戈壁的寂静里,有他们低声的对讲机呼应;界碑的背后,是他们昼夜不息的脚步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又一批人来了又走,接力守护。无论严寒酷暑,他们始终兑现一个信念——我为祖国守边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