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中新新闻

中蒙同心筑高能平台 共绘东北亚合作新画卷

2025年08月08日 10:45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8日电 题:中蒙同心筑高能平台 共绘东北亚合作新画卷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将中蒙博览会打造为中蒙乃至东北亚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蒙方携手发力,在合作机制建设、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拓展、民心相通深化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从跨境铁路开工、航空口岸升级到年超亿吨的口岸货运量,从占全国对蒙贸易额六成以上的经贸往来,到惠及民生的棚户区改造、白内障义诊等项目,中蒙双方正以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为纽带,不断书写着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合作机制日趋成熟

  近年来,中蒙双方不断密切沟通交流,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外事协调、经贸合作、口岸管理等合作机制、合作平台日趋成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外交部常设协商工作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外交部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协商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合作事宜。目前已召开6次工作组会议。

  2024年10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外交部常设协商工作组第六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双方就经贸交流、能源合作、生态环保、人文教育、医疗卫生、互联互通等合作议题达成一致意见,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蒙古国外交部常设协商工作组第六次会议纪要》。

  中蒙经贸科技联委会是中蒙两国政府间推动经贸、科技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机制,至今已经召开17次联委会。今年7月1日,中蒙经贸科技联委会工作组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召开工作组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作为中方地方代表参加会议,工作组会议初步商定拟于2026年一季度召开中蒙经贸科技联委会第18次会议。

  中蒙边境口岸管理合作委员会是中蒙两国加强边境口岸管理合作的重要机制,举行定期会晤。国家口岸办、自治区口岸办分别与蒙古国边境口岸管理局建立定期会晤机制。2024年1月23日至24日,《中蒙边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协定》执行情况第九轮司局级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商定继续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加强边境口岸和互联互通合作。2025年2月27日,自治区口岸办与蒙古国边境口岸管理局在呼伦贝尔市召开一季度工作会晤,双方围绕口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口岸进出口商品品类等议题开展交流磋商,初步就加强“单一窗口”领域合作、推广应用AGV无人驾驶跨境运输模式等合作达成共识。

设施联通日臻完善

  近年来,中蒙双方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持续提升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通信等领域互联互通水平,推动设施联通日趋完善。

  铁路方面:5月14日,中蒙甘其毛都—嘎顺苏海图跨境铁路开工建设,这是继1956年二连浩特至扎门乌德铁路建成通车后,时隔近70年建设的第二条中蒙跨境铁路。该中蒙跨境铁路建成后,将实现甘泉铁路与蒙古国南向铁路的联通,促进沿线两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贸往来,带动中蒙两国跨境物流、产业园区、边贸服务等业态升级。

  公路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开放的9个公路口岸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其中二连浩特、甘其毛都口岸实现高速公路联通,策克、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实现一级公路联通。航空方面。2023年12月23日,包头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24年10月16日,二连浩特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截至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有6个航空口岸,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和二连浩特机场开通至蒙古国乌兰巴托航线。其中,呼和浩特机场至蒙古国乌兰巴托航线的班期为每周10班,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口岸方面:2024年全区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超1.2亿吨,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沿边陆路口岸货运量。其中对蒙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9914.76万吨,占比80%,同比增长17.2%。2025年上半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实现6325.2万吨,同比增长8.4%。其中对蒙5032.43万吨,占全区货运量79.6%,同比增长9%。中蒙口岸持续完善大宗商品快速通关机制,重点口岸实现“读秒”通关速度为能源资源进口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口岸AGV跨境无人驾驶运输模式正在加速推广,甘其毛都口岸已全线建成运行,成为全国边境口岸无人驾驶跨境运输的成功典范;策克口岸基本建成,正在试运行;满都拉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正在积极推广建设。持续提升口岸运输能力和完善集疏运体系,为带动中蒙两国跨境物流、边贸服务、产业互动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电力方面:2025年7月18日,策克110千伏变电站至蒙古国那林苏海图110千伏变电站成功送电,标志着内蒙古电网第9条对蒙古国输电线路顺利打通。至此,内蒙古电网已建成9条对蒙古国跨境供电通道,分别通过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珠恩嘎达布其和二连浩特口岸,向蒙古国南部边境口岸、厂矿企业输送着约20万千瓦负荷的高质量电能,对蒙古国供电量累计突破150亿千瓦时,为蒙古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电力支撑。

  通信方面:2023年12月,中国联通承建的中蒙(二连浩特)跨境陆缆传输系统工程建成。该系统全部为80×100G WDM+OTN光底座传输网,具有大容量、短时延的优良特性。对接5家蒙古国运营商,其中每个运营商均有两条主备光缆互为保护(铁路、公路),安全性极高。经测试,该国际路由为通往欧洲最短路由。

  中欧班列:全国中欧班列唯一中通道,经我区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途经蒙古国乌兰巴托铁路出境,接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最终通往欧洲各国。自2013年“郑连欧”班列首发以来,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累计通行量突破2万列,以二连浩特为口岸枢纽节点的中欧班列中通道运营线路达73条,通达德国、波兰等10余个国家70多个枢纽站点,服务国内24个省(区、市)的60余座城市。

贸易投资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蒙双方不断深化经贸往来,在矿产资源、能源电力、机动车辆等领域加强贸易合作,不断提升双向投资水平,推动双方贸易投资稳步增长。

  201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一直是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贸易额约占全国对蒙古国贸易总额的60%,约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0%,在全国对蒙古国经贸合作中的始终发挥主力军作用。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同蒙古国进出口贸易额740.5亿元、同比增长5.9%,占同期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5.7%,占当年全国对蒙古国贸易额的57%。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进出口额346.5亿元,占全国对蒙古国进出口贸易额的62.9%。

  内蒙古自治区自蒙古国进口商品主要以矿物、煤炭等大宗资源、能源型商品为主;出口蒙古国商品以车辆、钢材、电力、农产品等为主。其中,二连浩特市2024年出口蒙古国果蔬达14万吨,承担着蒙古国80%的果蔬供给。对外投资。截至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在蒙古国设立境外企业316家、占境外投资企业总数的37.2%,累计投资额3.56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为制造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农业等。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对蒙古国新增对外投资企业11家,占全部新增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44%;对蒙古国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378%。投资领域涉及矿产资源开发、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民心相通日益紧密

  近年来,中蒙双方不断密切人文交流,深化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推进实施一批标志性、“小而美”民生重点项目,不断提升人文交流“心联通”水平。打造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

  实施援助蒙古国棚户区改造项目,目前项目建设的1008户棚户区改造工程主体已完工,预计于2025年9月30日中蒙双方完成验收。该项目是中蒙友好互信、务实合作的生动实践,项目建成后,将切实改善当地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拓展乌兰巴托城市发展空间,为中蒙关系行稳致远筑牢民意根基。

  开展“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2023年自治区红十字会与蒙古国红十字会签署《“一带一路”红十字会人道项目合作协议》,明确2023年至2027年每年为蒙古国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100例以上。截至2025年,已为蒙古国筛查白内障患者1113人、实施免费复明手术349例。

  建成乌兰巴托巴嘎淖尔电化学储能项目。由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实施的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rk(50MW/200MWh)于2024年12月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以东120公里的巴嘎淖尔区建成并网投用。该项目总投资超过6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涵盖远景能源27套液冷储能设备,一体化监控平台及35/110kV高压线路系统等内容。 巴嘎淖尔电化学储能项目是蒙古国建设周期最快的储能项目,同时是第一个完成state commissioning 验收的储能项目。该项目的建成能够有效缓解乌兰巴托市冬季用电紧张的局面。

  开展“一带一路”蒙古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培训。2023年以来,累计为蒙古国培训应急救护师资403人。配合开展“天使之旅—‘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蒙古国行动。2024年筛查270多名先心病患儿,其中25名先心病患儿在监护人的陪同下抵达北京接受手术治疗,符合手术条件的22名患儿完成手术康复回国。2023年以来,自治区红十字会邀请受益先心病康复儿童及家长20人来华复查回访。(完)

编辑:尚虹波
图片新闻
  • 从首都到草原 北京孩子跨越千里参加那达慕
  • 居延遗址核心区新发现一处青铜时代遗存
  • 国际日报:那达慕狂欢“点燃”草原盛夏
  • 内蒙古草原那达慕开幕 10万游客雨中赴盛会
  • 延时镜头下的巴丹吉林:沙海之上 星河流淌
  • 61名华裔青少年的内蒙古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