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日电 题:锡林郭勒肉牛产业有妙招:夯实“草根基”端稳“肉盘子”
作者 奥蓝 王馨雨
从“一把草”到“一条链”,锡林郭勒盟如何以饲草料产业突围、种业突围、机制突围筑牢国家“肉盘子”基石?
在正蓝旗赛音胡都嘎苏木那日斯图嘎查牧民乌日吉木斯家,40多头西门塔尔牛卧在棚圈里“宅家”,正悠闲地反刍着未消化的草料,个个膘情良好、不愁吃喝。乌日吉木斯说:“入秋时,我储备了200吨青贮、60吨牧草与10吨精饲料,自制全混日粮精准投喂,可以说是精准配比、科学饲喂。”他还算了一笔账:“相较往年单纯囤草,通过将青贮与草料混合制成精饲料,喂养成本从每头每天17元降至10元,既省钱又营养,关键是量大管饱,不担心春季饲料‘青黄不接’。”
乌日吉木斯的体验,正是锡林郭勒盟近年来着力构建饲草料多级保障体系,推动畜牧业降本增效的一个缩影。此外,记者在走访企业时发现,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粉碎机将柠条加工成草粉,与青贮玉米、燕麦混合压制成颗粒。这些TMR(全混日粮)蛋白含量达14%,比天然牧草高5个百分点。
随着肉牛产业在畜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扩大,饲草料的科学配比、高效生产、稳定供应成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关键。为满足现代化养殖需求,近年来,锡林郭勒盟以全混合日粮技术推广为核心,构建饲草料全产业链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草保障。目前,全盟各地已建成全混日粮加工厂63处、大型饲草料加工交易园区7处,其中正镶白旗西北红畜牧业饲草料科技研发公司通过“政、院、企”协作,年供应低价优质饲草料超12万吨,助农牧民降本7200万元,形成科技赋能、产业富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相较于传统饲喂,应用TMR技术每头肉牛每天可节约成本2元以上,按全盟年均存栏肉牛220万头、全年舍饲占比50%计算,每年可为牧户节约饲草料成本约7.92亿元。
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构建起一套完备的饲草料保障体系,面对草原退化、旱灾频发、饲草价格波动三重压力,通过系统性变革,为畜牧业发展筑牢“粮草”根基。2024年,全盟天然打草场面积2908.92万亩,产量217.52万吨;人工饲草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236.4万吨。为稳定供给,已建成旗县、苏木镇、嘎查三级饲草储备库153个,总储备能力25.62万吨,形成层级保障网络。
草价稳不住,牧民的心就稳不住。为有效应对饲草价格波动对牧民生产的影响,去年,锡林郭勒盟制定出台《稳定饲草价格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收回国有、集体打草场95.274万亩,并优先保障盟内供应。在具体实践中,东乌珠穆沁旗向锡林浩特市定向供给6300吨平价饲草,每吨让利100元,精准缓解饲草需求集中区域的保供压力。同时依托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等饲草丰产区产能优势,创新实施“集采集配”跨区域协作模式,促成产销双方签订2万余吨平价订单,通过规模化采购、标准化配送实现饲草从田间到牧场的直通直达,构建起区域供需平衡的长效机制。
破解过牧难题,科技赋能“饲草种业突围”。位于乌拉盖管理区的蒙草贺斯格乌拉草牧业科技公司实施的“锡林郭勒草地多功能兼用型乡土草高效繁育与加工利用技术集成”项目,致力于解决饲草生产用种匮乏问题。同时,盟内成功培育出“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新品种,该品种抗旱、耐寒、耐瘠薄,直立性强便于收割,亩产可达350公斤,蛋白质含量高,将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和扩大优质饲草供给中发挥重要作用。镶黄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等地2025年计划扩繁该品种300亩。
草畜一体化,种养双赢惠民生。草畜一体化园区模式通过构建“种植基地+加工园区+养殖小区”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该模式创新肉牛托管代养机制,依托标准化养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形成企业与养殖户共赢格局。作为其中的典型,内蒙古草都草牧业正蓝旗桑根达来数智草牧业园区,通过“三个优惠”和“三优政策”精准赋能牧民:一是由园区全额垫付育肥周期费用,杜绝隐性成本;二是按牛只总价比例预支生产资金,缓解资金压力;三是提供饲料赊销服务,按比例配给全混合日粮及精料。此举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为牧民稳定增收提供保障,彰显了产业融合与数字化赋能的协同效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