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日电 题:内农大实践队:青春扎根北疆 服务草原振兴
作者 张林虎 乌日拉嘎 田成 其力格尔
2025年暑期,内蒙古农业大学“普语同心·动科兴牧”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在“青春聚力两件大事识见北疆奋进征程”主题实践中,用脚步丈量北疆大地,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7月14日至17日,这支由两名教师、十五名学子组成的队伍怀揣热忱,依托线上平台深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各苏木乡镇。他们通过设计发放数百份线上问卷,开展数场云端访谈。这份隔着屏幕却同样饱含真情的调研成果,让青春实践始终依托网络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与“模范自治区”建设的步伐同向同行。
7月18日至8月1日,实践队正式以“党建+推普+助牧+民族团结”的创新模式扎根阿鲁科尔沁旗,在这片孕育着游牧文明与团结力量的土地上,书写下高校服务“模范自治区”建设的生动答卷。
队员们专程走进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从历史文物中探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在史料记载里梳理北疆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纽带,深刻理解游牧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
随后,实践队前往罕山林场,实地考察生态保护成果,见证各族群众在守护草原生态中凝聚的协作力量。
“学好普通话,能把羊卖向更远的市场;懂了专业词,科学养殖心里更有底。”这是实践队在前期调研中听到的牧民心声。为此,队员们将《牛羊养殖常用语手册》《双语学习卡片》化作“随身课堂”,让“疫苗接种”“草料配比”等专业词汇走进日常对话。
“石榴籽”趣味课堂里,近百名当地居民在朗朗书声与实操教学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握住了打开市场、对接科技的“金钥匙”。语言的力量,正悄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草原上的牧户家,常有队员们俯身观察牲畜长势的身影;合作社的小院里,科学养殖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实践队发挥动物科学、智慧牧业专业优势,针对调研中梳理的牧民家庭养殖痛点,送去疫病防治、草料高效利用等“技术良方”。
从手把手指导良种登记,到建立微信群推送实时技术资讯,队员们用专业学识打破传统养殖的壁垒,让科学化、规范化的养殖理念在草原扎根。当牧民们的牲畜存活率提升、出栏效益增长时,科技赋能的种子已在北疆大地萌芽生长。
与此同时,实践队在当地开设“草原梦想课堂”,15名队员化身老师,为农牧区孩子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课堂上,队员们用生动的故事讲解语文知识,通过趣味实验激发科学探索欲,借助绘画、唱歌等形式培养艺术素养。课后,队员们带领孩子们玩起了经典游戏,阳光下的追逐奔跑、输赢间的欢呼雀跃,让知识的传递变得轻松而温暖。
当孩子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讲述自己的草原梦想时,那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的最美模样,也让青春的担当在教育赋能中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