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日电 题:锡林郭勒:从“放牛倌”到“牛管家”的生态养殖学
作者 奥蓝 毕晓冬
走进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舒图嘎查牧民敖木希勒的现代化家庭牧场,棚圈、饲料加工机、电子监控设备等生产设施一应俱全,棚圈里的华西牛、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等待着集中出栏。敖木希勒边干活边向记者展示着家底:“我们家现在有基础母牛50多头,年收入能达到50多万元。”
青年牧民敖木希勒和妻子都曾留学国外,2018年大学毕业后选择返回家乡从事肉牛养殖业,他在学习继承传统牧户养殖经验的同时,不断尝试改进养殖方法,摸索出“少养精养”的养殖模式。通过主动调整养殖结构,践行草畜平衡理念,以冷配技术、肉牛改良、引进良种等方式,形成了放牧与舍饲并存、良种集中繁育的肉牛养殖方式,走上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肉牛养殖新途径。
来到敖木希勒家中,一本肉牛繁殖记录笔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详细记录了肉牛品种、年龄、父系种牛、配种记录等信息。敖木希勒向记者介绍,笔记可以避免出现肉牛近亲繁殖,帮助筛选优质种牛,并在冬天运用冷配技术为肉牛配种,秋天接生牛犊,避免牛犊出生在冬季产生损失。敖木希勒说:“从11月到第二年的6月份,我家的肉牛都是圈养的,在4月份至7月份出栏,舍饲时间大于放养时间,夏季牧草完全返青后放养,极大缓解了我们家的草场压力。”
敖木希勒家的肉牛养殖道路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自2016年以来,锡林郭勒盟连续8年实施肉牛产业扶持政策,累计落实专项扶持资金5.5亿元,持续加大冷配力度,加快优质肉牛良种扩繁,促进农牧民增收。目前,全盟肉牛改良比重达到98%,根据18月龄西门塔尔杂交种公牛实验对比结果,肉牛平均产肉量达到196公斤,相较于十年前增加65公斤。
释放草原承载压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锡林郭勒盟在草畜平衡地区推行季节性放牧、补饲和半舍饲等饲养方式,在超载过牧预警地区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推行舍饲半舍饲、适度放牧饲养方式,引导牧户将超载牲畜和劣质牲畜全部出栏,提高良种比重,实现少养精养。2024年,安排盟本级资金8000万元,在西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等6个地区,新建标准化畜棚20万平米,新增全年舍饲肉牛4万头,重点地区年度肉牛舍饲养殖规模达到15万头,有效释放草原承载压力75万“羊单位”。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扩数量、提质量、增产量”为主线,统筹推进肉牛产业全链条升级。2025年,行署出台《锡林郭勒盟稳定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重点支持适宜舍饲养殖地区肉牛舍饲圈养养殖户(场、合作社)、人畜分离养殖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先建后补,先建先得”的方式,对新建畜棚、储草棚、青贮窖按相关建设规模标准给予补贴。从散养到精养,从半舍到全舍,在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难题中,全盟各地探索出一条集约化养殖与草原休养生息的特色路径,全面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