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6日电 题:当草原遇见智慧火种:内蒙古科右前旗文旅“热”出圈
作者 张玮 贺心欣
清晨的乌兰毛都草原,薄雾如轻纱般在牧草尖流转,马蹄声由远及近,惊起一群飞鸟掠过天际。近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融媒助力兴文旅,草原拓新振乡域”高校文旅帮扶联盟2025年工作会议暨专题培训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全国高校文旅领域的专家学者,怀揣着知识与热忱,如星辰汇聚,为科右前旗文旅发展绘制崭新蓝图。
走进会议现场,科右前旗的绝美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与会者的目光被深深吸引。谁能想到,这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土地,也曾面临文旅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而作为高校文旅帮扶联盟其中一员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就像一束光,为这里带来了转机。
“联盟最珍贵的价值,就是把高校的学科优势拧成一股绳,为全旗文旅发展做全方位的规划。”科右前旗委常委、副旗长杨乌兰看着会场里来自不同院校的专家感慨道。
五年时光,联盟以“一会、一营、一智库”为抓手,不断深耕。如今,53位涵盖旅游管理、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的专家,构建起强大的智库体系。回想起2024年工作会议,联盟为长安大学定点帮扶县陕西省商南县调研“千万工程”示范村、数字乡村等项目的场景,那份助力乡村文旅发展的决心仿佛就在眼前。而这一次,科右前旗成为主角。
培训现场,专家学者们化身“文旅医生”,为科右前旗精准把脉。中国传媒大学武定宇教授在专题培训中,指着屏幕讲道:“要运用中传方案、中传智慧、中传力量将兴安盟域牌顶层设计继续延伸到农牧业、旅游业的战略规划与业态产品设计、IP设计等领域,在全国乃至国际将兴安盟形象真正‘立’起来。”
北京林业大学姚朋教授则从生态规划角度,为当地文旅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随后,高校文旅帮扶联盟利用两天时间深入察尔森、乌兰毛都等相关苏木乡镇,实地考察传旗农场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察尔森农创中心、柳树川村乡愁文化馆、乌兰毛都草原生态文旅及品牌运营等项目。在传旗农场,看着成片的有机作物与直播带货画面相映成趣,专家们频频点头。
“我们希望把草原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兴安盟行署副盟长、科右前旗委书记孙书涛的发言,道出了全旗人民的心声。近年来,科右前旗将文旅产业当作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歌游内蒙古天天那达慕”“大学生草原旅游节”等活动接连举办,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2024年,超550万人次的游客涌入,带动23亿元消费,10亿次的平台曝光量,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华丽蜕变。
这份蜕变的背后,离不开高校力量的持续托举。自2013年起,北京林业大学接续对口帮扶科右前旗已有12年,参与和见证了科右前旗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县行列、开启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的全过程。北林大举全校之力赋能科右前旗基础教育振兴、乡土产业发展和林草科技创新,连续6年选派优秀青年教师128人,组建“林翼”教育帮扶团,面向科右前旗中小学、高职教育开展全学段帮扶,支撑科右前旗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组织专家团队牵头编制兴安盟“自然保护地生态体验与自然研学发展规划”;打造科尔沁镇产业示范点,学校选派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扎根科尔沁镇,扶持番茄公社入选自治区首家“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基地,打造柳树川村乡愁文化馆,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
与北京林业大学的生态与教育帮扶形成互补,中国传媒大学则以传媒之力为草原文旅插上了传播的翅膀,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投身帮扶工作,充分发挥传媒学科优势,将传媒领域的“内容生产力”“品牌策划力”“传播影响力”等无形智力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样本、本土人才储备、乡村品牌声量、文旅产业增量、乡村生态协同发展等有形帮扶成果,让“传媒+”体系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的有力杠杆,通过精准对接高校专业资源与产业需求,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赋能新路径。
当智慧的火种与草原的生机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文旅“热”出圈的热闹,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能。从生态保护到品牌塑造,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升级,高校联盟的智力支撑正让科右前旗的草原文旅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具“流量”更有“留量”。未来,这片草原上的故事,必将在更多元的舞台上被讲述得更加动人,书写出乡村振兴与文旅繁荣交相辉映的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