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5日电(记者 李爱平)最近在东河区,传统美食乘着数字东风“火”出了圈。街头巷尾街坊们津津乐道:“老张家的烧麦上抖音了!”“北京自媒体探店达人都来推荐咱们东河的美食”这股美食新热潮,源于东河区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让传统美食搭上数字快车,既留住老顾客的胃,又抓住年轻人的心。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东河区创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模式,助力本土餐饮品牌“云端”起飞。今年,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资源整合等一系列举措,餐饮行业形成“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拉动区域消费增长,为文商旅融合注入新动能。
为鼓励餐饮企业抢抓数字经济机遇,东河区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搭建“吃在东河”品牌推广矩阵。通过政企联动、资源整合,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助力”的协同推广机制。全区47家加油站、37家酒店积极参与,构建覆盖交通节点和住宿场所的线下宣传网络。
同时,区商务局联合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团队,为23家特色餐饮门店量身定制精品宣传视频,带动门店整体营收提升10%。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打响东河美食名号,还探索出了一条“美食+文旅+新媒体”的融合路径。
如何让传统老字号焕发新活力?东河区可是下足了功夫。先是与美食大V“牛哥会吃”建立战略合作,京日门钉肉饼、孙强烩菜这些老店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有食客专程从呼和浩特市赶来,笑称:“刷到视频里肉饼吱吱冒油的画面,馋得我连夜订了火车票!”。
不止于此,区商务局、文旅局先后组织55家商贸企业开展了自媒体运营专题培训。从拍摄技巧到平台算法,从内容策划到流量转化,手把手教老板们玩转新媒体。一位参加培训的餐饮老板兴奋地说:“以前我们只会埋头做菜,现在学会了用手机讲故事。东河烧麦、茶汤这些传统美食,正在用新方式征服年轻人的胃!”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的包头首届青岛啤酒嘉年华格外热闹。美食区内,烤羊排滋滋冒油,香气裹着孜然味扑面而来;老包头特色茶汤经铜壶中翻滚的开水冲泡后,撒上各色果仁,引得食客驻足;酸辣粉、臭豆腐、烤生蚝等各地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走在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商旅往来的年代,特色餐饮商户入驻街区,打造沉浸式餐饮消费场景,用一道道充满故事的美食,带人们品味历史的滋味。
为促进餐饮企业交流合作,东河区搭建平台,定期举办美食节活动,邀请区内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参展,展示特色菜品、开展厨艺比拼、进行美食评选,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提升东河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沉浸式餐饮消费场景,开通“旅游直通车”专线,串联包头南海景区、包头金街、包头红街等景点,助力餐饮消费市场持续升温。
如今漫步东河区,从热气腾腾的烧麦铺到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区,从手机屏幕里的美食短视频到现实中排队品尝美食的长龙,数字赋能正为这座城市的餐饮文化注入全新活力。这场由“舌尖”到“云端”的变革,不仅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更让东河味道香飘万里。下一步,东河区将继续深化“美食+数字+文旅”模式,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