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知青李物华的守望与眷恋

2025年07月05日 11:19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5日电(李爱平  春华)六月,内蒙古西乌珠穆沁草原像是一幅无边无际的碧色画卷,绵延向远方。年逾古稀的北京知青李物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向着他心中的第二故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巴拉嘎尔高勒嘎查(昔日的金河公社巴拉嘎尔大队)前行。他双鬓染霜,但眼中闪烁的光芒炽热依旧,每一步都踏在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满是思念与眷恋。“离开草原多年,可每次归来,心仍会为这里剧烈跳动,草原人民的情谊,我永生难忘。”李物华声音微微颤抖着,道出一生的深情 。 

  时光回溯到1968年8月18日,年仅16岁的“老三届”知识青年李物华,从繁华的北京奔赴遥远的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金河公社巴拉嘎尔大队。初到草原,广袤无垠的天地、洁白如云朵的蒙古包,还有热情好客的牧民,一切都那么新鲜而陌生,就此开启了他与这片草原一生的羁绊。他住进了牧民米希格家的蒙古包,牧民们将蒙古包北边最尊贵的位置留给他——在草原上,这是给予贵客最隆重的礼遇,而这一细节,也成为他融入草原生活温暖的开端。此后的十年,他彻底扎根于此,喝着浓郁的奶茶,骑着骏马放牧,精心照顾弱畜,熟练驾驭大车,还跟着牧民艾日华努力学习蒙古语。

  在与牧民们朝夕相处的漫长岁月里,李物华与这片草原、与牧民们的情谊愈发深厚,牧民们给予他的关爱,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阿爸额吉待他如同亲生子女,吃肉时总是先把最好的羊后背肉、大腿肉留给他;还会特意为他包饺子,往他手里塞月饼、塞糖块,让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忍饥受饿。

  草原生活,从来都是艰苦与温情并存。有一回放牧的夜晚,李物华因不慎睡着了。导致羊群遇狼,大队领导的体谅包容,让李物华感动不已。还有一次,他给牧民那木吉家送煤返程时,突遇白毛风。大雪封路、天色渐暗,他凭借经验卸下马鞍,用生牛皮和苫布抵御严寒,在风雪中熬过一夜。惊喜地发现大队部就在不远处。其他知青见他早早归来,打趣道:“你今天怎么这么早到了?”他笑着回答:“嗨,我在野外过了一晚。”李物华就这样,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蜕变为真正的草原人 。

  在草原的日子里,谁家要是有个大事小情,他总是冲上前去帮忙。吉呼浪图的母亲难产,情况危急。李物华得知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赶到现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鲜血。吉呼浪图一家对他感激涕零,将他视为救命恩人。

  1978年11月,李物华回到了北京。他带着满箱子的回忆和草原给予他的一切,告别了这片生活了十年的土地。但草原的印记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到北京后,只要有牧民来北京看病,因语言不通而犯难时,他和知青伙伴们总是主动伸出援手。李物华负责跑腿、陪同看病,另一位同学负责接待,帮忙找旅馆、联系医院。当时的李物华,工资微薄,每月仅有几十块钱,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牧民接到家中,自己一家人挤在里屋,把宽敞的外间让给客人 。

  退休后的李物华,开启了独特的“候鸟”生活模式,不间断地重返草原。他甚至四次结伴骑行,历时四五天,穿越数百公里的山川河流,只为再听一听草原的风声,再看一看那片熟悉的蓝天白云。

  当年站在欢迎北京知青队伍里的孩子吉呼浪图,如今已退休,满脸自豪地说:“虽然他是汉族人,可和我们牧民相处得比亲兄弟还亲。老一辈人大多不在了,但他和我们的情谊一直没变,如今,这份感情又延续到了第四代牧民身上。”

  再次回到草原的李物华,心中满是感慨。 如数家珍一般讲述着草原的“昨天”和“今天”,惊喜草原蜕变为幸福的家园,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与牧民之间那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一生情一段缘。 (完)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根河源免费观光小火车开启生态文化新体验
  • “缘定北疆千人相亲”大型主题活动将于7月15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 2025年全国男子曲棍球锦标赛内蒙古队摘冠
  • “政银保企”四方联动聚力护航外贸
  • “移”起向新 数智兴农|内蒙古移动以数智化擘画塞北沃野的智农新篇
  • 呼和浩特北垣小学学生用手势舞“书写”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