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内蒙古奈曼旗:村民用三十二年守护“一家人”的温暖

2025年10月29日 10:54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9日电 (刘文华 侯显峰)他,用了32年时间,先后将年幼的小舅子张贵全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又担起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大舅哥张贵财及其未成年的儿子的抚养。今年54岁的王跃新,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义隆永镇南偏坡营子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善良与担当,受到了人们的纷纷赞许和尊重。

  “别说南偏坡营子村,就是整个镇里、旗里,谁听了王跃新的事儿都不可能不服!”南偏坡营子支部书记孙桂发提到王跃新,手都是颤抖的,每隔三两句话,就得停下来深呼吸一下,对于王跃新所做的事,他的内心应该是激动和震撼的。

王跃新(右)在与妻侄交流。侯显峰 摄

  有句歌词:人生常遇暴风雨难免不如意。用它来形容王跃新的人生遭遇是再恰当不过了,也正如这首歌名那样,《抹去泪水》是王跃新不二的选择,他选择了擦干泪水,用爱守护“家人”。

  1993年,是王跃新悲喜交加的一年。喜的是,这一年,他结婚成家了;悲的是,在王跃新夫妇结婚前后的200天时间里,他的岳父岳母分别离世,还而,还抛下了一个年幼的小舅子——年仅7岁。

  痛失父母的小舅子更显失魂落魄,岳母下葬那天,王跃新攥着妻子的手,又把小舅子搂在怀里,只说了一句话:“跟姐夫回家!”

  这简简单单五个字的承诺,他守了30多年。

  小舅子伤心,他变着法逗他开心。

  小舅子休息,他早早准备好崭新的被褥。

  小舅子馋嘴,他想尽办法做好吃的。

  小舅子上学,他起早贪黑在地里刨食,农闲了就打工,一分一分攒学费。

  其实,当年王跃新岳母去世后,他的两个大舅子哥都选择了去外地打工,把7岁的弟弟抛给了王跃新。而且哥俩一走就是近20年光景,对家里这个弟弟很少关心。

  王跃新把张贵全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天接送他上下学,后来自己的姑娘上学了,就一起送。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王跃新扛起了小舅子最暗淡时光里的青葱岁月。

  “我这个小舅子也很争气,高中时学习很好,还获得了如‘三好学生’之类的不少奖励证书。”王跃新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

  2006年,张贵全考上了重庆大学,王跃新开心极了。开心过后,王跃新又有点犯愁:上大学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但王跃新还是毫不犹豫地为他凑学费。左邻右舍的街坊知道后,出于对王跃新的敬佩和对孩子的同情,20元、50元、100元地给凑路费,张贵全的大学生活得以实现。

  直到张贵全大学毕业在重庆找了工作,后来又在那边成了家,但王跃新依旧放心不下。疫情那几年经济环境不好,小舅子打来了电话,嗫嚅犹豫了半天,想借点钱,他拿出刚卖的玉米钱,毫不犹豫地给小舅子转了过去。

  “在外不易,也没个亲戚照应,咱们不帮谁帮他。”王跃新和妻子说。

  三十多年来,王跃新始终把妻子的兄弟子侄当自己家人看待,用实际行动撑起了一个个“家”的希望。

  王跃新供小舅子读完大学成了家,本想,总算是能歇口气了,谁知好景不长。2014年,王跃新妻子的二哥张贵财患了脑血栓,从此卧床不起,非旦如此,本就父子相依为命的4岁儿子更无人照料。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境和可怜的孩子,善良的王跃新再次担负起了“守护人”的职责。

  疫情期间,张贵财病情再次复发加重,王跃新带他在长春住了16天院,精心照料。小舅子张贵全因为工作原因,无暇来照顾,和姐夫王跃新视频时,感动得禁不住痛哭流涕。自那以后,王跃新就成了张贵财家的一份子,既照看卧床的张贵财,还要照料他未成年的妻侄,每日里烧炕、洗涮被褥、做饭、喂饭等等,王跃新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一次,张贵财的病情有些严重,一周吃不下东西,王跃新尝试了各种饭菜都不行,眼看生命垂危,他很是心焦,就试着买了两瓶罐头喂,这次,张贵财吃了,竟然慢慢好了起来。对于这个妻侄,王跃新更是细心照顾,从思想上、行为上耐心引导教育。但孩子的叛逆也让王跃新增添了很多苦恼,一次,因为控制孩子花钱,他的妻侄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而妻侄的一番顶撞话,也是让王跃新第一次流泪,那段近乎无声的哭泣,有生气,但更多的是担心和着急。

王跃新在照看卧病在床的张贵财。侯显峰 摄

  前面说到孙书记“深呼吸”的,就是他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开始的。王跃新的做法让他感动的一度哽噎难述,孩子的不懂事让他气愤的不得不深呼吸才能平复。

  这么细碎的体贴照顾,恐怕很多亲生儿女都做不到,但做为妹夫的王跃新做到了。尽管做到了这么无微不至的照顾,王跃新还经常反思,二舅哥说不了话:别让他哪天摔了,哪天再冻着饿着。

  2024年秋收时,有天傍晚,王跃新收工有点晚,他马上去看张贵财,发现他还是摔倒在了屋地上,躺了有两三个小时,王跃新很内疚。从此,他把“早出晚归”变成了“晚出早归”,“看护”的频率也从每天2次变成了4次。“冬天,半夜也得去一次。”用王跃新的话说:不去不放心,去了不甘心。

  “现在孩子也大点了,上初中了,住校,每周回来一次。他的身体状况也比以前强些了,我媳妇也经常过去照看一下。”王跃新感觉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这么多年,王跃新贴补大舅哥家的钱,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也从不计较这些,只是发自内心地想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但王跃新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生生地将“生活的麻绳”接上了!王跃新的事迹像蒲公英的种子,落在村里每个人心里。在南营子村,王跃新这个名字,早已成了“好人”的代名词,因为他把别人的苦难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内蒙古移动“红山先锋”党员突击队助力宁城猫砂产业升级
  • 内蒙古草原现“花式瑞士卷”
  • 内蒙古鄂尔多斯:香蕉落户北方沙漠
  • “中国薯都”乌兰察布300万亩马铃薯喜迎丰收
  • 菲律宾商报: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秋季鸟类较去年增长近四成
  • 中国移动发布“AI+”行动计划升级暨“AI+”生态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