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6日电 题:乌兰察布化德县:深耕羊产业,致富“羊”光道
作者 张林虎 田礼军
初春时节,群山怀抱中的内蒙古化德县德包图村村庄静谧,饲草料垛码放整齐,干净整洁的羊圈里,膘肥体壮的母羊悠闲地吃草、晒太阳,小羊羔活蹦乱跳,“咩咩”声不绝于耳。
42岁的景春明,天微微亮就开始在偌大的院子里“鼓捣”他的羊群,在一阵“咩”“咩”“咩”的叫声中,景春明紧跑几步,抱着刚出生不久的羊羔,寻找羊妈妈喂奶,并顺便给羊群添草加料。
景春明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德包图村的农民,近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依靠养羊,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
在记者的追问下,景春明谈起了走上致富“羊”光道的收获,“吃穿再也不用发愁,还新购置了一台四轮车,一台扎草机,房子自己出了一半,政府给补贴了一半钱也已经彻底翻新。”
在景春明带动下,60岁的张亮也通过养羊走上了致富路,一年毛收入达到了7万元。
张亮前几年在呼和浩特、河北一带务工,由于随着年级越来越大,外出务工感到力不从心,从2021年返乡养羊,目前存栏63只大羊、26只羔羊。“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养羊越来越有奔头,今年我准备再扩建十几米羊棚,增加二三十只繁殖母羊,扩大养殖规模。”张亮自信地说。
张亮透露,种草养羊一直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养殖收入的增加,好多村民看到养羊可以致富,大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都养得很认真。
在德包图乡,村民之所以选择深耕羊产业,一度是被“逼”出来的。
官方资料显示,德包图乡地形地貌属丘陵、浅丘陵地区,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旱灾频发,年降雨量200毫米左右,风蚀沙化严重,地下水资源极其贫乏。
“我们这里属于十年九旱,村民们唯一的收入,都寄托在养羊上面。”“种地主要是为羊提供饲草料,羊养得多了,就有收入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德包图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陈宏荣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值得提及的是,在该乡,农民养羊只能选择在自己家里喂养。
化德县德包图乡党委书记何亚东在受访时解释说:“因为国家有禁牧要求,出于生态考虑,舍饲圈养是最好的方式。”
一个细节是,在该乡,长期居住的1824户农民中,所养的基础母羊达到4万只左右,大多数农民的致富皆与羊有关。
让村民感到有奔头的是,当地村民除自发养羊外,乡政府还创造了另外的“平台”。
何亚东介绍,这几年我们还依托当地3家与羊有关的畜牧企业,推动肉羊育肥良种繁育基地、纯种A级萨福克胚胎移植怀孕母羊、肉羊改良种子工程、胚胎移植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以此来突破养殖瓶颈,延伸产业链条。
除此外,为了推动羊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该乡还采取政府引导,协调银行贷款解决村民资金需求,推动全乡肉羊良种繁育、畜种改良、育肥产业高效发展。
对于新一年的打算,何亚东表示,利用好基础母羊4万只左右的养殖优势,在推动舍饲育肥精养方面下功夫,通过奖补政策,进一步激发企、社、村、户养殖积极性,实现20%的育肥,一年育肥2批次,育肥4万只,实现年出栏羔羊10万余只目标,有效实现企业增产、合作社增效、农民增收。
在何亚东看来,通过良种繁育、畜种改良、舍饲育肥示范户引领,当地不仅能推动草畜平衡落地见效,还能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结合,何乐不为。
何亚东告诉记者,这里的村民深耕羊产业,已经步入正轨,大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日子来了,要努力干、加油干。”
“下一年,你再来我们这里,像我这样年收入10万元的养殖户,将会越来越多。”农民景春明笃定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