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6日电题:赤峰巴林右旗:一针一线织就非遗传承画卷
作者 胡斯楞 丁丽丽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非遗传承的图景徐徐展开,以蒙古族刺绣、服饰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瑰宝,正于现代社会中重焕生机。手工艺人们凭借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绘制出一幅古韵悠长又活力满满的文化传承画卷。
“绣一朵完整花样得三天,这手艺我学了三十年,”巴彦琥硕镇58岁的蒙古族手工艺人额尔敦娜布其满是自豪地说。她坐在桌前,手中的银针在绸缎间轻盈穿梭,精心绣制着象征富贵祥瑞的牡丹花纹。一件传统蒙古袍的诞生,需历经选料、裁剪、刺绣等30余道工序,常用纹样百余种,每种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寓意。在巴林右旗,像额尔敦娜布这样的手工艺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为这千年技艺的传承筑牢根基。
在达尔罕街道麻斯塔拉嘎查,参丹的民族服饰店吸引着八方来客。作为巴林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参丹的店内琳琅满目,刺绣作品题材丰富多样,人物风景活灵活现。参丹自幼学习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在各级手工艺品大赛中屡获殊荣,带动了当地许多年轻人投身于刺绣传承的事业。她大胆创新,推出了别具一格的刺绣作品,不仅丰富了产品线,还为当地人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带领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如今,参丹的民族服饰店年销售额可达40余万元,已然成为巴林右旗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大板镇九愿合作社同样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合作社成立于2021年,成员们来自全镇各嘎查村,经过四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合作社巧妙地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把刺绣运用到小而精的产品上,如精致的刺绣镜子、时尚的刺绣包、小巧的车挂件等。对于一些重复、简单的刺绣任务,合作社借助现代化机械完成,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如今,合作社的订单纷至沓来,远销山东、黑龙江等国内多个地区,年利润达8万余元,让非遗产品走出草原。
“蒙古族刺绣的活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巴林右旗的非遗保护已从单一技艺保存转向系统性生态构建,我们正通过‘手艺+产业+文旅’的多维路径,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巴林右旗格斯尔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主任哈日巴日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