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教育在线

赤峰巴林草原:多维传承激活红山文化基因

2025年04月16日 12:46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6日电题:赤峰巴林草原:多维传承激活红山文化基因

  作者 胡斯楞 昭那苏图 海棠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群,其中玉猪龙、玉蚕等礼器群将中华龙图腾实证追溯至5000年前。作为红山文化核心分布区,巴林右旗迄今发现红山文化遗址47处,出土文物陶器、石器、玉器共200多件套,持续激活着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在巴林右旗蒙古族小学校园内,热闹非凡。900余名师生正围在红山文化主题图片展前,目光专注地盯着一幅幅记录遗址发掘与文物风采的画面,感受着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图片就像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根,当古老文明与青春相遇,焕发的光彩能照亮整个时代。”校长斯琴巴图感慨地说。

  在大板镇巴林石城内,弥漫着静谧而醇厚的文化气息。经营户赵志伟正精心擦拭一件玉猪龙巴林石雕刻件,流畅的线条与温润的质感,完美复刻了红山玉器的神秘韵味。作为红山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赵志伟还通过收集、展示相关艺术品,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文明。

 

  “猪首玉龙高7.3厘米,龙身蜷曲,头尾相对,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在巴林右旗博物馆,来自大板蒙古族实验小学的学生阿妮儿正为观众讲解。巴林右旗博物馆馆长商原驰介绍,截至目前,“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已举办5期,共培训了100余名小讲解员,制作发布了12期“文物会说话”系列视频,通过系统教学与实践演练,让孩子们化身文化使者,将沉睡的文物从展柜中“唤醒”,传递给更广阔的世界。

  近年来,巴林右旗通过“考古+教育+文创”多维模式,在保护遗址、传承技艺的同时,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从校园文化到非遗工坊,从博物馆讲解到学术研讨,红山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在这片文明肇始之地续写着新时代篇章。(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从沙海迈向“绿富” 探访内蒙古磴口生态治理现代化路径
  • 金价回落 呼和浩特民众选购金饰
  • “中国冷极”冰雪勾勒春韵
  • 内蒙古扎鲁特草原:73岁牧民骑手勇夺赛马冠军
  • 中国最大国有林区停伐10年 森林蓄积增长近三成
  • 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启动2025年演出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