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草原少年研学记 非遗技艺焕发青春活力

2025年04月02日 10:55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2日电(梁家靓 宋雅男 宋亚雯)4月1日,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40余名少先队员走进种质资源中心、生产车间和博物馆等场地,在沉浸式研学中感受现代农业的科技脉动,触摸非遗技艺的文化肌理。

  种质资源中心——解锁农业的“基因密码”

  在十三敖包镇种质资源中心,人工气候箱的观察窗前挤满了好奇的小脑袋。“温度23.5℃,湿度65%,这些种子住的是智能空调房!”技术员初磊刚打开话匣子,就被孩子们连珠炮似的提问打断。透过玻璃,培养土里种下的种子已经发芽,温湿度传感器、智能调控系统实时闪烁,孩子们踮起脚尖,争相在实验室观察种子幼苗的发育过程。“只有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农业科技的脉搏,她们才能理解北疆农牧业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蜕变。”初磊说道。

  笤帚苗工厂——研学行里的“匠人初体验”

  当研学队伍转场至在哈拉哈达镇胜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车间里的麻绳与笤帚苗瞬间激活了少年们的动手热情。“苗穗要像孔雀开屏般舒展,手腕发力要稳。”草原笤帚苗手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全国乡村工匠名师李艳垒边示范边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六年级的王一伊在第三次尝试后终于扎成“迷你”笤帚,她举起作品兴奋地说:“我也会绑笤帚啦!”

  笤帚苗博物馆——方寸间的时空对话

  走进笤帚苗博物馆内,架子上由笤帚苗制作的按摩锤、车挂和烫画等展品令孩子们啧啧称奇。“笤帚苗全身都是宝,这个是用高粱穗脱粒后的苗子制作的车挂、这是用秸秆制作的烫画……”讲解员指着展架上的笤帚苗产品介绍道。最热闹的当属电商直播体验区,同学们对镜头毫不怯场,轮流坐上主播台:“家人们看这个,这是我们家乡的纯手工养生锤……”

  车窗外的微风正好,远处的土地泛起独属于春季的生机,带队的林东第四小学梁宇鹏老师展示着学生们的研学笔记,泛黄的笤帚苗标本旁密密麻麻写满感想。暮色渐浓,车厢里,孩子们关于“种子芯片”和“笤帚苗绑扎”的讨论仍在继续,车窗倒影中,北疆的春天正在苏醒。

  一把笤帚苗,两端连古今。当非遗工坊变成研学课堂,当传统技艺邂逅数字科技,我们看到文化传承正在发生年轻化转向。这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研学,如同播撒在幼小心灵中的文化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守护北疆文脉的郁郁葱葱。(完)

编辑:崔博群
图片新闻
  • 内蒙古又一光伏项目铧尖煤炭公司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
  • 内蒙古移动DeepSeek智算项目赋能北疆数智化变革
  • 红山文化热 文物海内外“出差”忙
  • 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 呼和浩特推出生育支持政策 生三孩补贴10万元
  • 内蒙古通辽:备耕春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