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4月1日电 (奥蓝 张蕊 王庚)在乌拉盖大草原上,一位被牧民称为"牛博士"的科技工作者通过培育"华西牛"新品种、构建现代育种体系、创新联农带农模式,不仅让管理区肉牛种业实现自主可控,更带动当地牧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5万元,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之路。
1993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专业毕业生马海滨放弃城市工作机会,选择来到乌拉盖管理区成为一名基层技术员。"当时草原上的牛长得慢、病害多,乡亲们守着好草场却挣不到钱。"这段经历让他决心用科技“破局”。2015年,马海滨创立奥科斯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通过引入物联网环境控制系统、精准饲喂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将传统牧场升级为"智慧牧场"。2018年,该基地成功通过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全盟首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几年的时间里,马海滨组织18户肉牛养殖牧户成立了博昊良种肉牛繁育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共享种质资源,实现牛群良改率100%、繁成率85%,年供种能力达3000头以上。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启动"华西牛"分子育种计划。在国内首次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累计采集28万条育种数据。
2021年"华西牛"通过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马海滨团队管理的核心群规模达几千余头,占全国华西牛核心群的64%。
近年来,乌拉盖地区形成"种-养-加-销"全产业链,马海滨的合作社创新"托管代养"模式,为缺乏资金的牧民提供种牛、技术和保底收购,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他先后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成果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草原英才”工程-“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系培育创业人才团队”等奖项。
站在乌拉盖草原的瞭望台上,望着成群的华西牛在绿色草原上悠然觅食,这位"草原牛人"正用科技之笔,在辽阔的草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牧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