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内蒙古新闻

《种树“种到”联合国》主人公王果香:防治荒漠化成一生事业

2022年05月25日 17:19   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25日电 题:《种树“种到”联合国》主人公王果香:防治荒漠化成一生事业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欢迎你们回家!”“你还好吗?”“还好,老弟,多少年没见了。”

  王果香与李广华、孙亚辉再次相遇是在3天前的达拉特旗树林召镇。

  老友相逢,喜不自胜,再次谈起26年前那篇入选中学课本的经典报道《种树“种到”联合国》中的人与事,3人百感交集。

  1996年5月3日,《内蒙古日报》刊发《种树“种到”联合国》一文,李广华和孙亚辉是记者,王果香是被采访对象。报道中那句“王果香要去联合国了”,更是成为那个时代的金句。

  该报道斩获了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后的3人也均在各自工作领域成为名人。

  5月25日,68岁的王果香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接受记者专访时回忆说,那篇报道发出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方关注,当地生态持续向好,而关于防治荒漠化也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与联合国的缘分

  王果香与联合国的缘分最早始于1995年9月,时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长的迪亚罗和项目官员卡尔博马顿一行,来到她的家乡树林召乡(现为树林召镇)视察。

  时任树林召乡副乡长的王果香回忆说:“当时他们对这里防治荒漠化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没想到的是,后来把我选成中国唯一一名非政府组织代表,要到日内瓦参加联合国的一次会议。”

  王果香参加的这个会,全称是联合国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八次政府间谈判会议,时间是1996年2月5日。

  “当时正是春节前夕,家里还有许多事没忙完,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想着要不别去了,但国家有关方面说,这哪行。”王果香说。

  在经历了最初的忐忑后,王果香来到日内瓦,在“万国宫”会议场所,她用8分钟介绍了家乡的治沙成就,“说完这番话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总共走了11天,全程都有翻译陪着我,内心别提多自豪了。”王果香介绍,之后多次参加联合国各种会议,出国次数越来越多,视野开阔了,收获也越来越大。

  在家乡感受联合国

  王果香与联合国的缘分一直在持续,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这次会议上我再次发言,不仅让外界了解了家乡的变化,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性。”王果香说起这些非常开心。

  在这次会议上,王果香还惊喜地见到了21年前给她写报道的记者之一孙亚辉,并接受了孙亚辉的视频采访。

  在视频采访中,王果香幽默地说:“这次会议在家乡召开,已经好几个晚上激动地睡不着觉了。”

  彼时,已是全国绿化劳模的王果香告诉孙亚辉:“21年后,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治沙成果非常突出。”

  “我们要学习先进治沙国家的经验,弥补我们的不足。”王果香希望家乡的生态林变成经济林,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对于王果香与孙亚辉的这次重逢,有网友评论说:“这是一次多么意义非凡的重逢,当年在异国在他乡开会,无限荣耀;今天在祖国在家乡开会,更加光荣!”

  为家乡持续做贡献

  《种树“种到”联合国》一文入选中学课本后,王果香收到全国各地中学生来信,装满了三大麻袋。

  该文作者之一李广华在一篇小文中写道,《种树“种到”联合国》一文自刊登后,影响持续发酵,不下几十种书籍收录其中并予以点评。

  李广华介绍:“因为植树治沙,王果香三次被邀请去日内瓦、两次去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还去过巴西、伊朗等地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交流经验。”更值得提及的是,王果香也从树林召乡副乡长成长为达拉特旗副旗长、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2018年退休。

  “一个记者在新闻生涯中总会采访很多人,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而有些因为被采访者的品格,会深深地影响记者本人,不但不会被遗忘,甚至还会和采访对象成为好朋友,王果香便是不会被忘记的那部分人。”李广华这样写道。

  “现在我每天都在关注沙漠治理方面的信息,不能闲下来,想着为家乡做贡献呢。”王果香笑着说。

  三天前,王果香出现在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学校的一次会议上。“现在和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种地都是机械化,更强调科学化、规模化种植,我相信老乡的日子将会越过越美。”(完)

编辑:张林虎
图片新闻
  • 消防“520”,来点不一样的表白!
  • 鄂尔多斯康巴什区瞄准“双碳”目标 答好城市发展“综述卷”
  • 赤峰市林西县:用好资源巧规划 乡村生活品质足
  • 从阿巴嘎旗到呼和浩特:抗疫中的警察父亲与志愿者女儿
  • (抗击新冠肺炎)9小时不吃不喝的医护人员:“不用美颜相机,我都是最美的”
  • 弘扬雷锋精神 康巴什区志愿红温暖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