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5日电 (刘译炜)在包头市土右旗的田野乡间,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小个子、黑脸膛,警服上常沾着泥土,眼神却始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坚定。
他就是土右旗公安局双龙派出所四级辅警马金良,一名扎根基层14年的“90后”共产党员。从2011年穿上这身警服起,他就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誓言刻进了骨子里,用脚步丈量土右旗沿黄河3个乡镇304个自然村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平安土右”的根系,在2025年防汛抢险的生死考验中,他更以“后浪”之勇扛起重担,让青春在守护群众的第一线闪闪发光。
请缨一线“不落一人”护平安
2025年7月,土右旗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持续强降雨,马金良所在的双龙镇地势低洼,成为防汛抢险的“前沿阵地”。7月23日凌晨,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的铃声刚响,马金良就攥着巡防记录本冲进所长办公室:“咱们辖区我熟,哪家有老人、哪段堤坝易渗漏,我都门儿清,让我上一线吧!”这一去,便是连续27个昼夜的坚守。
凌晨四点的堤坝边,马金良穿着灌满泥浆的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堤坝上巡查。“这里水位比昨天涨了5厘米,得赶紧插警示旗!”“这段堤坝有渗水痕迹,马上联系防汛队来加固!”他的声音在风雨中有些沙哑,却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巡防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隐患点的位置、处置措施和复查时间,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是他用冻得发僵的手写下的“平安档案”,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了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在请战之初,他已经把辖区地形、村民情况过了一遍又一遍:谁家养羊需要安置牲口,谁家有病人需要特别看护,谁家孩子在外地需要提前联系……他把重点关注人群的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梳理出一套“一户一策、一户不落”的科学转移方案。“老乡们不理解,是因为没看到洪水的危险;我多跑一趟、多劝一句,就能多一分安全。”
7月25日深夜,王木匠村的转移工作进入关键节点。马金良和队友游发在二次排查时,发现村南第13户人家的窗户里透着微弱的光。80多岁的张大爷躺在床上,他的儿子拉紧窗帘不开门。“大水要进村了,您俩快跟我们走!”马金良急得直跺脚。可老人儿子红着眼眶摇头:“我爹卧床多年,挪不动。”马金良心里一酸,他当即拨通镇卫生院的电话,协调来一张急救床位和一副担架。
凌晨一点,马金良把老人送上了车。只有他知道,那珍贵的床位,是另一个半身不遂的拄杖老人在得知张姓父子的困境后腾出来的。危难时刻,老乡帮老乡,困难者给更困难者投以善意,这最质朴的真情,支撑马金良继续前行。
27天,马金良和队友们共排查民宅200余户,转移安置群众68人,其中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23人,实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辖区内未发生一起因灾伤亡事件。
304个村两个“近”赢民心
从警14年,马金良把将军尧镇、海子乡、双龙镇304个自然村走了无数遍,队友们都叫马金良“活地图”。因为他深知,农民就认两个“近”,一个走得“近”、一个处得“亲近”,唯有这样,农民才信你、敬你,才愿意把“沉心底儿”的事托付给你来论个公道、护个周全。
2024年8月,刚到双龙派出所工作的他接到河北警方的协查请求:一对河北夫妇30多年前从沙海子乡收养了一名男婴,如今想寻找生母。这无疑是“大海捞针”——时间久远,知情人或搬离或过世,相关资料更是寥寥无几。可马金良没有放弃:“老乡们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再难也要试一试。”此后半个多月,他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沙海子乡及周边村庄的近百位老人,终于在磴口村摸排到线索。
可寻亲之路并未就此顺利。当马金良找到这户人家时,对方起初不愿相认,甚至闭门不见。他没有气馁,一次次上门,坐在院子里和对方拉家常,说孩子想认亲的心愿:“大姐,孩子现在过得很好,就是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你就圆他这个心愿吧。”最终,对方被他的坚持打动,同意进行 DNA鉴定。2024年春节前夕,鉴定结果确认亲子关系,在他的见证下,离散30多年的母子终于相拥而泣。“没有马警官,我们母子这辈子都见不到面。”老人的这句话,是对马金良最好的褒奖。
“1+1+N”“对症下药”解难题
“土地是农民的饭碗。”马金良深知,光靠俯下身子想妥善化解土地纠纷,还远远不够,要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才能真正解开心结、破除难题。根据农村矛盾纠纷特点,他琢磨出一套“1+1+N”矛盾化解机制,即一名民警带领一名辅警,整合N个村级网格员和调解员力量,多层次、全方位的矛盾纠纷调解网络。
2024年,土右旗海子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政策不理解,出现了抵触情绪,有人担心土地流转后失了“饭碗”,有人觉得补偿标准不合理,甚至有人扬言要阻拦施工。作为从小在海子乡长大的“娃”,马金良“对症下药”,跟着村民一边干农活一边讲政策:“咱种田不就是图个好收成,高标准农田都是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力,产量能提高三成。土地流转后,咱不仅能拿到租金,还能去合作社多挣一份钱,比自己种地划算。”马金良的话句句点在了群众的心坎上,海子乡30余户村民主动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避免了一起可能引发的涉众矛盾纠纷,为全旗乡村振兴事业按下了“加速键”。
2024年以来,通过“1+1+N”机制,马金良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在同事眼中,马金良是个“工作狂”;在老乡眼里,马金良是个“贴心人”;在家人眼里,马金良是骄傲、是榜样。从警14年,马金良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次、个人嘉奖2次,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用脚步丈量的责任,用汗水浇灌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上也能绽放不平凡的光芒,普通的人生亦能书写出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