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沙海点绿人:技术员田彦军的治沙路

2025年11月05日 14:49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5日电 (李爱平 韦一 朱智慧)晨雾尚未散尽,第一缕晨光已穿透毛乌素沙漠的天际。沙丘间,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的挖掘机正沿着预设轨迹匀速行驶,铁铲划过沙地,留下一道笔直整齐的沟槽。不远处,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站长田彦军蹲下身,手持测量尺,专注地检查着刚栽下的沙柳苗。

  在“三北”工程的前沿阵地,这位与风沙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技术员,见证了毛乌素沙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蜕变,也走出了一条从“经验治沙”到“精准治沙”的转型路。

  他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师傅们凭着感觉判断种植深度,但同样的深度,在不同沙地条件下效果千差万别。正是这份“效果千差万别”的困惑,让他暗下决心:治沙不能靠“经验主义”,必须用科学方法抠细节。

  在沙柳浸泡池边,田彦军向我们展示他的工作。每株沙柳苗都要经过仔细“体检”——长度、粗度、根系状态,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治沙这件事,需要精益求精。”他说着,将一株合格的苗子轻轻放入水中。

  如今,他与团队不断学习总结,将科学方法运用到治沙实践中。沙柳要浸泡足够时间,插入沙地的深度要适宜,株距行距要合理规划。“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他说。

  站在沙丘上,田彦军注视着自动化设备的作业。搭载北斗系统的挖掘机按照预设参数,在沙地上开出整齐划一的种植带。“科技让我们看得更远,做得更精准。”他解释道。过去靠人工种植,效率低且标准不一;现在利用现代技术,不仅效率大幅提升,种植精度更是前所未有。

  然而,科技从未取代他的脚步。每天,他依然要走遍治理区的每个角落,用手触摸沙地,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变化。“机器再先进,也不能完全取代人与土地的连接。”田彦军俯身捧起一把沙子,任由沙粒从指缝间滑落,“只有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这片土地的需要。”

  夜幕降临,田彦军办公室的灯还亮着。他和团队正在总结一天的工作,研究接下来的计划。墙上的治理区域图记录着他们的工作足迹,这些不断扩大的绿色标记,正是“三北”工程在鄂托克旗落地生根的最佳见证。

  站在曾经流动的沙丘上,眼前已是连绵的沙柳林。田彦军知道,治沙人的使命不止于征服黄沙,更在于唤醒这片土地沉睡的生机。

  当最后一缕夕阳为沙漠披上金色的薄纱,田彦军的身影与身后的绿洲融为一体,继续守护着这个正在不断生长的绿色奇迹。(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阿拉善分公司攻坚克难 畅联世界级“沙海孤岛”
  • 西乌珠穆沁旗文旅微短剧《99号公路》定档11月6日
  • 中国移动赵东团队:用49座基站点亮边境牧民数字生活
  • 内蒙古移动“红山先锋”党员突击队助力宁城猫砂产业升级
  • 内蒙古草原现“花式瑞士卷”
  • 内蒙古鄂尔多斯:香蕉落户北方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