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17日电 (刘文华 孙博)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科左中旗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以“育才、用才、留才”为主线,创新推出“田间课堂模式”“揭榜挂帅机制”“名师带徒制度”三项关键举措,打破人才发展壁垒,推动人才资源向一线集聚、向产业扎根,让“智力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田间课堂”贴近实际,让专家与农牧民“并肩作战”。科左中旗秉持“党建搭台、人才唱戏”的理念,将党组织扎根于产业链,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邀请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专家深入牧场、农田,手把手向农牧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本地技术员全程参与学习,确保技术“学得会、用得上、留得住”。截至目前,全旗已吸引8名农业高层次人才下沉驻点,带动敖包苏木7个嘎查村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3.6万亩,推广区域亩均产量预计可提升100公斤,使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人才红利,实现“技术到田、收益到户”。
“揭榜挂帅”机制有效破解难题,助力科研成果“落地生金”。为突破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瓶颈,科左中旗创新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在多样化生态条件的耕地上,建设了8个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了以“上级专家+旗级技术员+乡级技术员”为核心、科研单位与涉农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推广体系。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难题梳理成“榜单”,并向全国高校院所“张榜求贤”。该机制迅速吸引了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16名专家主动“揭榜”,针对玉米抗逆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问题展开攻关,成功破解技术难题11项。如今,这些试验示范基地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实现了从实验室理论数据到田间实操方案的转化。“揭榜挂帅”机制精准对接科研与产业需求,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揭榜挂帅’以机制创新激活科研活力,有效破解了成果转化的难题,让科技真正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教授介绍说
“名师带徒”培育新人,为发展储备“青年力量”。本土人才是长远发展的根基,科左中旗创新探索“双招双引”模式,同步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时,聚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关键领域,启动“名师带徒”工程,计划打造教育领域的“青蓝传薪”、医疗领域的“杏林育才”、文化领域的“艺脉相承”等10个“名师工作室”,为本土青年人才搭建成长的“高速路”。科左中旗坚持“高标准、严筛选”建设“名师”工作室,制定多维度选拔标准,择优挑选10名“政治过硬、业务突出、口碑良好”的资深专家担任“名师”。采用“自主自愿、双向选择”的方式,以“以老带新”的模式开展传帮带,培育青年人才30余名,助力青年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为科左中旗的长远发展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
从“引才”到“育才”,从“用才”到“留才”,科左中旗成功构建起人才工作的坚实基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在这片热土上扎根,他们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民生领域不断发光发热。一幅“人才引领发展、发展成就人才”的壮丽画卷,正在科左中旗缓缓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