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教育在线

中蒙边境派出所吉尔嘎郎图的“五边行动”

2025年09月17日 16:44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7日电 题:中蒙边境派出所吉尔嘎郎图的“五边行动”

  作者 奥蓝 李新蕊

  时至秋日,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一路出发向北,蔚蓝色的天幕下,金色的草原广阔无垠,车行180公里就到达阿巴嘎旗吉尔嘎郎图苏木。作为重要边境守护力量,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守护着35.183公里边界管段和2902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的安全。

  近年来,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着力践行守望相助理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凝聚强边固防合力,推进吉尔嘎“五边”红色文化长廊建设,有力推动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

  边民之富,富在产业筑基、民生普惠

  吉尔嘎郎图苏木广袤的草原不仅孕育了丰美的生态资源,也蕴藏着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潜力。为激活边民致富动能,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第一线,打造“警民一体”共建共富模式。

  首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边境派出所民警巴达日呼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牧民心声,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思路:“多做宣传让外地游客了解咱们的马奶基地,做好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把牧羊养牛做成自己的产业。”他带领牧民挖掘本地资源,依托草原生态优势,推动“马奶+康养”融合发展模式,在嘎查建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体验于一体的马奶疗养基地。通过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产品包装、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当地“马奶”逐渐走出草原,走向市场。

  与此同时,边境派出所还积极服务保障矿区企业平稳运行,深化“警企联动”机制,主动上门走访协调,听取企业在用工管理、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困难与诉求,积极协助解决实际问题。

  边关之美,美在文脉绵长、绿的生辉

  草原不仅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边境草原,999号界碑巍然耸立,国旗在湛蓝天空下迎风飘扬,铸就了忠诚与荣光的精神坐标。

  吉尔嘎郎图派出所联合苏木政府,坚持文化引领、精神滋养,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每年组织“民族政策宣传月”“非遗文化进嘎查”“百万警进千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将党的民族政策送进蒙古包、送到牧民心坎,推动民族团结之花在草原深处竞相绽放。

  绿色发展同样是“美丽边关”的核心要义。近年来,苏木与派出所统筹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政策宣讲、集中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牧民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野生动植物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了解。牧民们自发参与草木种植、草原保护行动,生态意识显著提升。一位牧民感慨地说:“我们自己动手种的树,就是对这片草原最好的承诺。”蓝天白云下的绿色草原,成为边境最靓丽的风景线。

  边陲之睦,睦在文化共融,治理协同

  边境不仅是国土的边界,更是文化交融、治理创新的前沿。吉尔嘎郎图苏木以“北疆向党”工作室和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推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民警、嘎查书记、党员中心户、致富带头人共同组成“草原讲师团”,深入牧区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农业技术培训、法律知识普及,有效提升了边民的政策认知和维权意识,形成人人懂政策、家家讲法规的良好氛围。

  治理协同机制持续深化,边境派出所与嘎查村党组织开展组织共建和事务协同,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教育培训等,有效凝聚多方力量。民警兼任嘎查第一书记,既是“治安管家”,又是“生产能手”“政策讲解员”,在牧民中有口皆碑。“民警现在不只是管治安,还帮着接羊羔、找市场,成了家里的亲人。”一位牧民动情地说。

  文化的共融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文艺生活中。乌兰牧骑定期开展演出活动,民族团结模范事迹进嘎查,红色故事进牧区等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群众文化生活由“看热闹”到“唱主角”,基层治理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民族团结的“金桥梁”越筑越牢。

  边关之固,固在勠力同心、堡垒坚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稳固的边防体系是和平生活的重要保障。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联合苏木党委政府、解放军边防连队等多部门,创新构建“党政军警民”五级联动固边机制,通过“网格化”精准管理、全域化协同联防,织密守边护边安全网。在全苏木范围划分“红色微网格”,实现“边界清、人员明、责任到户”。

  依托总站“46654”边境管控体系,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护边员、警务助理等群防群治力量队伍不断壮大,牧民群众从“受保护者”转变为“参与者”,边民守边、全民护边的局面日渐形成。被誉为“鸽子姐”的边境派出所护边员更是这片土地上“人民护边”的代表人物。她风雨无阻巡边10余年,以坚定执着的信念守护着边境线。她常说:“我守的不只是边,更是大家的安心。”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牧民,成为草原上的精神灯塔。

  党建引领之下,“护边驿站”不仅是执勤点,更是群众服务站,承担着联络群众、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救助服务等多重功能。“我们蒙古包不仅通网、通电,还通警务。”一位党员中心户自豪地说。在这样的基层治理体系中,每一户人家、每一个牧民都成为守护边疆安全的“哨兵”。

  边境之安,安在法制润疆、发展筑基

  新时代的边境安宁,不仅靠巡逻的马蹄声,更靠法治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率先试点建设“无人值守智能飞控机场”,提升了空地一体化监控能力,一张严密的治安防控网络已然织就,实现了“网格有事秒响应、辖区有警快处置”。

  “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联防机制日益常态化。苏木党委政府建立“议边管边”联席制度,民警常态化走村入户,精准掌握社情民意;社区民警兼任嘎查职务,真正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他们不仅调解矛盾、化解纠纷,还与嘎查干部结对帮扶原建档立卡户,目前已实现“五户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

  在社会治理方面,边境派出所创新推行“七分调纠法”——即问题早发现、矛盾早分析、措施早制定、预案早储备、介入早开展、反馈早整理、经验早总结,实现纠纷化解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0余起,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边疆治理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共治”,边境安全底线更加坚实。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忠诚的脉搏,每一座蒙古包都传颂着戍边的故事,每一面界碑都镌刻着守望的誓言。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吉尔嘎郎图边境派出所以“边民富”绘就小康画卷,以“边关美”涵养生态文脉,以“边陲睦”浇灌团结之花,以“边防固”铸就钢铁长城,以“边境安”夯实发展根基。(完)


编辑:奥蓝
图片新闻
  •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安彩艳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