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日电 题:西安交大学子千里“碳”路 解码内蒙古绿色发展多元路径
作者 张林虎 林心怡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踏上内蒙古,跨越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多地开展实践活动,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理念传播与战略布局四个维度,解码绿色发展的多元路径,以青春行动践行“双碳”使命。
解码产业转型:“黑色经济”的绿色转身
鄂尔多斯准格尔召镇的蜕变,是资源型地区实现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作为曾重度依赖煤炭资源的“黑色经济”重镇,准格尔召镇在5万余亩复垦区推动绿色矿山建设。
“绿色矿山建设不等同于绿化矿山,最终目的是还绿于民、还利于民。”镇党政办副主任王思婷道出转型真谛。
风光农牧林零碳智创中心巧妙融合“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成立集体经济公司统筹8村资源,引导村民土地入股分红,构建“现代能源经济+绿色矿山建设+乡村振兴”三位一体新格局,为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范本。
在深入调研中,团队既深深触动于当地转型改造的高效推进与坚定决心,也敏锐捕捉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如农产品滞销、复垦区还田后夹缝资源难以利用等。基于此,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向当地提交一份政策建议书,为推动准格尔召镇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解码技术创新:光伏产业链点亮清洁能源新图景
作为全球最大“沙戈荒”工程、国家首批千万千瓦级大型风光基地,三峡蒙能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不仅实现了大规模绿电生产,更完成了23万亩的光伏治沙面积,书写了从“风沙漫天”到“风光无限”的动人奇迹,这正是技术创新改写生态叙事的典范。
而在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塔利停车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实践团通过调研“光伏+轨道交通”的融合场景,剖析了新能源与城市基建耦合模式的推广价值。
解码理念传播:知识传递架起普及之桥
在内蒙古大学,两校师生围绕新型储能材料、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等能源动力前沿课题展开深度研讨,学术的碰撞不仅拓展了绿色发展的理论边界,也为未来跨校合作奠定基础。
走进呼和浩特天颐社区活动中心,实践团面向中学生与大学生开展新能源科普活动。前期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缺乏系统性认知;经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细致耐心答疑解惑,学生们渐渐对新能源建立起清晰的理解框架。
解码战略部署:数字与低碳的协同赋能
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八大枢纽之一,和林格尔新区的发展实践正将国家战略“新蓝图”变为“实景图”。这座规划控制面积达496平方公里的新区,既是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也是数字经济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的样板。
在城市大脑展厅,讲解员的精彩解说搭配沉浸式体验,清晰描摹出这座数字新城的发展脉络——交通、基建与数字产业齐头并进,新区项目正加速落地生根;一旁的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正全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数据流通交易平台,推动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动;通过中国华电远程集控系统,可实时监测自治区内风电站和光伏电站设备的工作状态;中国电信云计算内蒙古信息园则凭借一系列绿色节能技术,实现数据中心低功耗运行。
从数据存储到算力调度,从产业布局到生态协同,和林格尔新区始终锚定“东数西算”核心枢纽的战略定位,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能源深度交融、相互赋能,成为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的绿色支点。
从生产车间到乡间田野,从高校讲堂到社区中心,能动“碳”路队的青年学子们深刻体悟到这场深刻的绿色发展变革,离不开产业革新的驱动、技术突破的支撑、理念普及的浸润与国家战略的引领,四者交织共振,才让绿色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