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日电 题:呼和浩特打造“枫桥经验”北疆新样本 “一站式”解纷守护首府安宁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服务为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将治理效能转化为惠及民生的实效,全力守护首府社会大局稳定,当好首都“护城河”。
横纵贯通,打造多元协同“解纷枢纽”
呼和浩特市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横纵贯通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横向上加强统筹排查,把本地区所有矛盾纠纷纳入视线,涉及化解矛盾纠纷的职能部门全部引入综治中心工作机制,统筹公检法司等6个部门常驻中心;民政、自然资源等11个部门及专业性调解组织轮驻中心;公证、心理服务、法律援助等7类组织随驻中心,推动治理资源从简单的“物理整合”向高效的“化学融合”升级。
纵向上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基层微治理机制建设,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对矛盾纠纷化解一盯到底,着力打造集统筹协调、资源整合、高效处置于一体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主阵地。
目前,全市9个旗县区、84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各级综治中心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6535件。
和林格尔县综治中心受理企业用工伤害纠纷后,迅速统筹司法、人社、法院等部门联合化解,调解员厘清赔偿诉求,法官提供司法确认路径,人社部门核算工伤保险标准,最终促成150万元赔偿协议即时签订,让企业从纠纷漩涡中脱身投入生产。
赛罕区兴安南路街道综治中心面对中海锦绣城26户居民、7家商户的餐厨垃圾乱堆、卸货噪声扰民等矛盾纠纷,第一时间统筹城管大队执法人员、物业工作人员和社区矛盾调解员三方力量成立专项调解组,通过“现场勘查+夜访听声”精准锁定噪声源及垃圾堆放点,形成定时段、定路线、定分贝,禁鸣笛、禁乱堆“三定两禁”调解方案,实现“案结事了”,促进环境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92%,居民环境满意度达98.7%。
优化机制,释放多元解纷“乘数效应”
呼和浩特市将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运行机制,以法治化“路线图”贯穿矛盾化解全链条,制定“接办、交办、代办、商办、督办”五办模式,实行“一案一卷一码”制度,围绕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等建立各类机制936项,推动矛盾纠纷高效流转化解。
新城区积压两年的林地纠纷通过综治中心“五办”流程,交办中心入驻调解委员会开展化解。调解员实地走访村委会了解情况,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多次与双方当事人分别见面或电话沟通疏导,认真听取各方反馈的意见,制定调解方案,力促双方在补偿金额、填平沟渠等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经过多方耐心地疏导工作,最终顺利解决了这起林地纠纷。
推动以信息化赋能精准治理,搭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和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信息化平台,实现案件登记、分流、办理、督办、回访全流程线上运转,围绕矛盾纠纷法治化“路线图”推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源头疏浚,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细胞”
呼和浩特市紧扣基层末梢治理需求,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建立完善“网格(小区)党小组(党支部)+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基层微治理体系,构建“问题发现在源头、服务落地在末梢”的精细治理网络。
全市组建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7493个,针对突出的小区物业纠纷问题,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物业管理机制,推荐优秀党员骨干进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担任负责人,推动社区“两委”与业委会、物管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效遏制物业纠纷上升趋势。
呼和浩特市配备6158名网格员,每日下沉网格,履行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职责,当好贯通基层治理脉络的“毛细血管”;推选7.4万名热心居民、党员骨干担任楼栋(单元、联户)长,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风险排查预防和民生服务治理向楼院、家庭深度延伸,做到“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网格”。
优化运行机制,制定权责清单,推行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积分兑换、星级评定、网格员专项补贴、择优晋升社区工作者、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发内生动力,确保基层微治理体系扎实稳定高效运行。目前依托该机制已成功处置涉及物业、邻里、婚恋等领域的矛盾纠纷及风险隐患3012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