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兴安职业技术大学:从草原职教摇篮到职业本科殿堂

2025年08月30日 13:5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30日电 (张玮 董一鸣)赶在2025秋季开学之前,兴安职业技术大学新校名正式启用。首批设置动物医学、学前教育、护理、旅游管理4个职业本科专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8500人。

  近日,记者走访该高校,了解其从草原职教摇篮到职业本科殿堂的历程。

 

  职教薪火传递:师者深耕筑梦成

 

  1947年,随着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乌兰浩特成立,乌兰浩特中学随之组建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兴安盟师范学校,这是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

  2001年至2005年,兴安盟师范学校与盟教育学院以及盟农牧、卫生、财政、交通技工和粮食干部学校5所中专学校合并,成立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兴安盟有了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从察尔森师范学校的油灯微光,到如今1515.77亩现代化校园的琅琅书声,几代教育工作者循着一张蓝图接力奔跑。

  2021年,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第一批次职业本科申办院校。2023年以来,该校成立申办本科院校工作领导小组,举全院之力推进“升本”工作。全体教职员工组成“专业建设攻坚组”“课程思政打磨组”“实践教学提质组”等专班,从顶层设计到细节打磨,对照本科院校设置标准逐项突破。

  专业课教师们对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完成多门核心课程的大纲修订,编写多部特色教材;历届领导班子及实训指导教师,走遍全盟6个旗县市并走向全区全国,对接覆盖农牧、旅游、康养等8大产业的107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将区域产业需求精准融入实践教学模块;行政教辅岗位的教师们则化身“服务先锋”,从申报材料的字斟句酌到办学条件的升级改造,用细致入微的保障为“升本”工作筑牢基石。

  有着45年工龄、35年党龄的退休老书记,92岁高龄的汪陶高听到学校升本的喜讯,泪光盈盈:“这是我们几代教育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时刻啊!从师范学校到职业学院,再到今天的职业技术大学,我亲眼见证了兴安盟这片土地上开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希望之花。”

  从临床医生到职教标杆,医学健康系护理专业带头人邓彩霞老师更是动情地说:“几代人坚持不懈接力奋斗,学校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现在终于迎来职业本科院校的高光时刻,这是全体兴安人民的骄傲。”

 

  匠心培育赋能:提质培优促发展

 

  “从专科生到本科生,兴职给了我第二次‘高考’的机会。”2022年考入集宁师范学院的王丽,是学校“专升本”教育的受益者之一。同样,孙文佳同学在2022年专升本成功上岸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她说:“专升本的成功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有想学习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一个优秀的心态。读了很多书,熬了很多夜;焦虑内耗常有,自我怀疑日渐严重;还好,终于走到了新的起点上。每一个迎风向前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给予无尽的爱与扶持。”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的明确,兴安职业技术大学瞄准学生升学需求,构建起“技能培养+学历提升”双轨并行的育人体系,让“专升本”成为学生人生转折的重要支点。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师范类专业推行“课证融合”,将教师资格证考试与专升本课程对接;医学护理类专业由医学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备考;农牧类专业开设“现代农牧业技术”特色班,将产业前沿知识融入升学课程。2023年学校专升本报考人数较2020年大幅增长。

  2020年至2025年,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博士学位专任教师29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大幅提升,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达60%。近5年,该校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51项,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59部,发表学术论文403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2件,制定各类标准5项。

 

  链式融通破局:双元培养育人才

 

  近年来,学校围绕新能源、肉牛养殖、文旅康养等地方支柱产业,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山东水发集团共建“风光互补实训室”,为中广核300万千瓦项目定向输送人才;畜牧兽医专业联合内蒙古杜美牧业科技公司培育出“兴安多羔羊”新品种,改写本地羊“一胎一羔”历史;旅游管理专业与阿尔山景区共建“跨境旅游国际合作班”,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以校企共同投资方式与山东鲁安消防安保有限公司联合创办自治区第一所现代消防产业学院。

  先后获批自治区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现代消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绿色畜牧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风光互补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着力建设婴幼儿托幼一体化产业学院、春和口腔护理产业学院。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平台,开展学徒制、订单班校企双元培养,探索构建“六维一体、链式融通”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创设“兴安工坊”职教出海品牌,组织参与七届中蒙俄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特色畜牧业发展论坛,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作为兴安盟唯一高校,学校主动承担“教育兴农”使命,服务乡村振兴,书写“兴农”答卷。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构建“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创业扶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针对返乡创业青年,开设“专升本+新型职业农民”专班,将农学课程与创业指导结合,培养“大学生农场主”;与科右前旗共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学院,指导农户开发沙果干、黑木耳等深加工产品,带动村民增产增收;承接全盟肉牛产业技能培训,3年累计培训近万人次。

  谈及未来发展,兴安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斯钦都楞表示,学校将重点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现代农牧业”“智慧康养”等5大专业群,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贯通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有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同时,加快推进与蒙古国、俄罗斯的11所高校合作,建设“中蒙俄职业教育联盟”,开设跨境电商、生态保护等国际合作专业,培养“懂技术、通外语、知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完)

编辑:李爱平
图片新闻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
  • 探访“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 【澳门华侨报】天幕下的穹庐:蒙古包承载游牧人“心之所安”
  • 【活力中国调研行】看风机叶片出厂前的“硬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