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13日电 (刘译炜)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防汛形势严峻。包头特警闻“汛”而动,火速驰援,在抗洪抢险一线连续奋战,克服蚊虫肆虐、烈日暴晒及间歇性强降雨等重重困难,运用科技手段与人力相结合,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技赋能“空中利剑”精准制导
洪峰过境,特警队员充分发挥警用无人机“空中之眼”与“空中之声”的双重优势。一方面,无人机开展全天候、无死角巡查,操作手紧盯屏幕,不放过任何一处堤坝渗漏、水位异常或潜在塌方风险点,为指挥部精准研判水情、科学部署力量、及时发出预警提供了关键支撑。同时,无人机搭载的喊话器持续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在重点区域和村庄上空反复播放安全提示和劝导信息,提醒周边群众远离危险水域和隐患地段,有效避免了次生事故的发生。
8月1日,特警突击大队无人机工作组在执行巡查任务时,几位忧心忡忡的村民找到执勤民警,哭诉自家房屋被淹,无法进入查看情况。执勤民警耐心倾听村民诉说,递上面包和饮用水让他们补充体力,并立即操作无人机飞抵村民房屋上空,清晰传回了房屋进水情况的实时画面。在了解具体情况后,民警坚定地安慰村民:“请放心,我们一定能平稳度过这次灾情,公安民警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温暖的话语和切实的行动,让几位村民的情绪逐渐平复,他们连声道谢,在无情的洪水中感受到了来自人民警察的守护与温情。
钢铁防线“生命通道”寸土不让
“守住村口,就是守住生命通道。”这是驻守在洪水威胁村庄入口处特警队员们的共同信念。他们深知,在洪水漫灌、道路中断的危急时刻,这些入村路口就是阻止群众误入险境、引导受困村民安全撤离的最后一道屏障。队员们24小时轮班值守,在村口一站就是数小时。白天,烈日炙烤下,汗水混合着泥浆,湿透的作训服紧紧贴在身上;成群的蚊虫隔着衣物疯狂叮咬,队员们的脖颈、手臂上布满红肿甚至溃烂的包块,奇痒难忍却无暇顾及,只是反复涂抹着有限的驱蚊药水。夜晚,手电的光束划破黑暗,队员们警惕地注视着水面和道路的动静。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将他们从头到脚浇透,凌晨的寒意冻得人瑟瑟发抖,但他们依然如钢铁雕塑般挺立在岗位上,不敢有丝毫松懈。
面对部分牵挂家中财物、试图冒险回村的村民,队员们苦口婆心地劝导,一遍遍解释水情的危险性和转移的必要性。“大爷,现在回去太危险!”“大娘,您放心,等安全了,我们一定帮您想办法!”这些朴实而坚定的话语,是队员们重复最多的内容。当行动不便的老人、怀抱婴儿的妇女需要转移时,队员们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将他们稳稳地背起,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积水路段,送上转移车辆。正是这份耐心、细致和舍身忘我的守护,确保了危险区域群众“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安全有序转移,在滔天洪水前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劈波斩浪“水上尖兵”勇闯激流
在积水严重、道路中断的区域,特警队员驾驶冲锋舟艇成为救援和补给的生命线。他们熟练驾驭舟艇,穿梭于激流与漂浮物之间,承担起运送救援物资的重任。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结成盐霜;暴雨突至,浑身湿透也阻挡不了队员们运送的脚步。8月2日下午,土右旗再次遭遇暴雨突袭,形势骤然紧张。面对正在外作业的民警和工程师们面临的生死返程考验,特警队员郝瑞廷、周泉没有丝毫犹豫,向险而行!面对滂沱大雨的猛烈浇灌和堤坝水域的汹涌险情,他们毫无畏惧,毅然驾驶冲锋艇,劈波斩浪,最终将所有人员安全护送上岸。事后,周泉心有余悸却坚定地说:“那一刻,我真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但保护战友安全是我们的职责。”
连日来,包头特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日夜奋战在土右旗抗洪抢险最前沿。他们用科技赋能巡查预警与安全宣教,用钢铁之躯守护转移通道,用无畏勇气劈波斩浪实施救援,在滔滔洪水中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成为灾区群众心中“安全感”的坚实依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