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新语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12日电 (李爱平 王大江)11月的蒙古国扎门乌德市,文化宫展厅内的光影叙事格外动人。“北疆·北门”主题摄影展首次走出国门,便以中蒙联展的创新形式,让两国口岸城市的故事在镜头下相遇。
中方精选的100余幅作品,通过“城市风貌”中中欧班列的钢铁洪流与国门大楼的庄严剪影,展现二连浩特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枢纽的活力;“口岸风情”里,中蒙边民贸易的烟火气与跨境物流的高效运转,勾勒出“两国一城”的交融图景;“民俗文化”中,蒙古族那达慕的豪情与中蒙传统节庆的共庆场景,诉说着文化同源的深厚底蕴;“生态环境”里,草原湿地的候鸟翔集与戈壁绿洲的生机盎然,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扎门乌德市同步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同样充满地域温度:老街区的石板路记录着城市变迁,现代商场的琳琅满目光影着发展活力,牧民节庆中的传统歌舞与现代生活的交织,展现着这座蒙古边境城市的独特魅力。当地观展民众在《二连浩特跨境物流园》《中蒙边民大联欢》等作品前久久驻足,一位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图片里的二连浩特像一幅画,我想坐着火车去看看真实的中国。”
展览通过扎门乌德政府网站、东戈壁省电视台的预热与报道,吸引线上线下超1万人次参与。文化界人士在座谈中感慨:“影像没有语言隔阂,这些照片让我们看到了邻国的发展,更感受到了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场跨国联展,让“北疆·北门”品牌跨越国界,成为中蒙民心相通的“视觉使者”。
扎门乌德的成功亮相,离不开国内巡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从2024年9月二连浩特首展的本土亮相,到12月呼和浩特内蒙古美术馆的区域辐射,再到2025年6月岭南之行的南北对话,一年间,“北疆·北门”摄影展用脚步丈量着文化传播的广度,更在不同地域的共鸣中积蓄着国际交流的能量。
在广州大学与广州人民艺术中心的展厅里,“草原驼铃遇见岭南潮涌”的主题格外引人入胜。历史影像板块中,黑白照片里二连浩特初创时期的口岸站房、穿梭的驼队、第一代建设者的身影,唤起观众对边陲小城奋斗史的敬意;当代画面中,现代化的跨境电商园区、中蒙双语标识的繁华街道、草原生态管护的生动场景,展现着北疆城市的时代蜕变。岭南观众在对比中发现:“草原的辽阔与岭南的灵动虽不同,却都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着同样的活力。”
这场南北对话,不仅让南方民众近距离触摸到北疆文化的厚重与鲜活,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像对话,为“北疆·北门”品牌注入了更丰富的内涵。正如广州大学一位教授所言:“这些照片让我们明白,无论是草原上的驼铃,还是珠江边的船笛,都是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注脚。”
从国内巡展的“由点及面”,到跨国联展的“由内而外”,“北疆·北门”主题摄影展的每一步,都在探索文化交流的新路径。它以摄影艺术为载体,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壁垒——让岭南观众透过光影读懂草原的辽阔,让蒙古民众通过镜头感知中国的发展;它以“北疆·北门”品牌为核心,串联起历史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的文化脉络,让二连浩特的故事成为中国北疆文化的生动缩影。
此次扎门乌德站的圆满落幕,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更是一次深刻的民心相通实践。它证明,当影像聚焦于发展、生态、民俗等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时,便能跨越国界引发共鸣;当文化交流扎根于民众的真实情感时,便能让“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最动人的表达。
未来,“北疆·北门”主题摄影展将继续以影像为桥,在中蒙乃至更广阔的舞台上,续写文化互鉴的新篇章,让北疆国门的光影,成为连接世界的温暖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