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看内蒙古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30日电 题:从“棚圈”到“庭院” 兴和县精准帮扶铺就多元致富路
作者 张林虎 吕晓波
近年来,兴和县始终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头等大事”,以“产业到户、精准到人”为核心抓手,通过持续优化防返贫到户产业帮扶机制、大力培育庭院经济等特色模式,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产业活水”。
“之前村里宣传新的养殖奖补政策时,我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报,没想到补贴款很快就到账了!这笔饲草料补贴就像给家里的羊群送来了‘营养餐’,让我扩大养殖规模的底气更足了!”谈及2025年新享受到的帮扶政策,兴和县大同夭乡兴胜庄村村民马占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5年,兴和县精准实施养殖业到户扶持项目,县财政投入933万元,对全县所有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全覆盖奖补。政策规定,养殖牛、驴、马,每新购或存栏一头母畜即可获得1000元饲草料购置补贴;养殖羊,每新购或存栏一只母羊可获得100元补贴,每户最高补贴2000元。
在政策“及时雨”的精准浇灌下,马占明家饲养的羊只全部符合奖补条件,获得了2000元的封顶补贴。他算了一笔账:“有了这笔钱,我今年买草料的支出就宽裕多了,羊羔的成活率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在激活规模化养殖潜力的同时,兴和县还巧做“方寸文章”,将增收触角延伸至农户房前屋后。2025年,县里同步投入900万元实施到户奖励(庭院经济)项目,鼓励群众盘活闲置庭院资源,发展“庭院+”多元业态——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等项目遍地开花,昔日闲置的“方寸地”摇身变成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
“以前院子荒着可惜,现在种了两棚绿色蔬菜,养了几十只散养鸡,不仅自家吃着新鲜方便,拿到市场卖还能赚零花钱,更别提还有1500元的种植奖励!这‘家门口的产业’真是实惠又贴心!”城关镇村民张秀莲望着生机盎然的庭院,脸上笑开了花。从“大养殖”的规模帮扶到“小庭院”的精细赋能,兴和县的到户帮扶政策既稳住了传统养殖主业基本盘,又拓展了多元增收渠道,让不同条件的农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金钥匙”。
“2025年正值‘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兴和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侯志勇表示。从养殖业的“真金白银”补贴,到庭院经济的“多元开花”奖励,全县正以点带面,让每一户农户都能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畜”势更劲、稳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