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市动态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30日电 题:从“无名品”到“名品”:商都县三个井村的乡村振兴路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走进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三个井村,成片的耕地与一座座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这里地处北纬41.5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合南瓜、辣椒等农产品的生长。然而,曾经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并未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益。
困境: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长期以来,村民各自为战,农产品种植分散,储存、加工、销售环节也较为粗放,缺乏统一的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即便有着上乘品质的辣椒和南瓜,也常常只能以原料价格被低价收购。村民程丽英无奈地说:“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一年到头辛苦种地,挣不了几个钱。”
村里虽坐拥3600多亩耕地、7000多亩林地,产业却一直缺乏规模效应,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极大,村民们辛苦付出,换来的却是不稳定的收益。每当辣椒市场低迷,滞销的难题便让村民们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破局:党建引领品牌化之路
面对产业发展的困境,自治区总工会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闫继英没有丝毫退缩。他租住在村里的老农舍,白天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晚上则与村干部围坐在一起,研究村里的发展规划,常常讨论到深夜。
经过深入调研,闫继英敏锐地察觉到,三个井村并不缺资源和产业基础,缺少的是将它们整合起来的“品牌化”思路。他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商议,最终达成共识:以党建为引领,将分散的小农经济凝聚成集体合力,走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自治区总工会也将帮扶点定在三个井村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先后投入500余万元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第一书记闫继英上任后,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情况,而是租住在村里的老农舍,白天走家串户,晚上与村干部研究规划,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到了田间地头。在自治区总工会的支持下,三个井村开启了品牌化发展的新征程。
2022年,内蒙古三个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公司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合作社和农户安心种植,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村民的信心。村民程丽英感慨道:“以前我们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现在统一抱团发展,心里踏实多了。”
在党建引领与品牌化战略的推动下,三个井村的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辣椒和南瓜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北京、河北等地。2023年,仅辣椒就销售了160余吨,带动村民增收25.1万元,同时创造了3.6万元的务工收入。
成效:产业兴旺乡村美
村集体经济也逐步摆脱了“空壳”状态。通过大棚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新建的80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每年以2000元租金租给农户,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16万元的收益。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种地有盼头,靠着产业就能增收,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村民薛启明说。
产业兴旺的同时,乡村环境也焕然一新。自治区总工会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用于修建党员活动中心、完善照明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共清理土地残膜360亩,投放垃圾箱26个,开发公益岗位28个,重点对村内公共场所、主要道路进行每日清理。如今的三个井村,巷道干净整洁,路灯整齐排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如今的三个井村,已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品牌化农业的转型,成为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曾经卖不上价的辣椒和南瓜,如今凭借“三个井”“额吉椒”“华金岭”等品牌,不仅价格提升,还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品牌赋能,让农产品实现了从“原料”到“商品”的华丽转身,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品牌化发展是三个井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让更多的村民受益。”第一书记闫继英对三个井村的未来充满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