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动态

教书育人三十载 内蒙古小县城语文老师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2025年09月10日 16:18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9月10日电 题:教书育人三十载 内蒙古小县城语文老师诠释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 张玮 娜荷芽

  进入9月,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第二中学迎来新学年开学季,教室里书声琅琅,绿茵场上再现蓬勃朝气。蓝天绿草间,教学楼外墙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校训分外醒目。

  “这是文以载道的精髓所在,更是成人成才的立身之本。”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巴彦呼舒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姚云云,听她讲述自己用中华传统文化教书育人三十载的故事。

  “我们的校训源于《周易》的乾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们发挥能动性有着极大的积极意义。”姚云云今年54岁,自1993年9月踏上讲台以来,以师者之名,从语文起笔,在知行合一中书写着别样人生。

图为姚云云与带班学生合影。巴彦呼舒第二中学供图

  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姚云云在少年时期就养成了早睡夜读、披衣执卷的阅读习惯。从《易经》《论语》等典籍,到鲁迅、沈从文的现代散文,从川端康成、海德格尔的文史名作到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无不留下她潜心研读的痕迹。

  “在古今中外众多经典著作里,我最推崇的还是中国的传统典籍,在教学实践中也在大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北疆草原文化之美。”这么多年来,姚云云一直坚持源于教材又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

  “这不仅顺应了当下‘轻知识灌输、重情境感受’的语文教改趋势。”姚云云说,“学生们也真正感受到了语文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姚云云对记者娓娓道来:这些年,学生们自主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的妙词佳句常常脱口而出;每周一篇主题作文,笔耕不辍而乐此不疲,还不时有佳作见报、获奖;更把课堂当作语言与思想交流的舞台,谈及《诗经》里的爱情观、《易经》的占卜说、曹操的“诗风与人格”,学生总会大胆“开麦”,发出灵魂拷问……

  在毕业生金博然看来,姚老师是“心怀浪漫宇宙,也珍惜人间自由”的“教书匠”。

  自学生踏入校园起,姚云云便悉心引导他们“立长志,行有方”。她所带班级教室的墙上,总是贴满各大知名高校的宣传海报,并将每一所名校的辉煌历史、王牌专业、就业前景讲给学生,让升学目标可量化,美好前程具象化。

  有一年,姚云云“救火”临时中途带班,发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她便将班级命名为“腾久班”,取“一飞冲天,持之以恒”之意来凝聚班魂,鼓舞“士气”。“想学就能教。”姚云云开展全科辅导,查漏补缺。

  毕业于“腾久班”的马新宇如今也已成为一名教师,他万分感慨地说:“直到自己担任班主任,我才感受到凝聚班魂是多么不易。让每一个孩子从心态到状态,从个人成绩到班级氛围都能向上向好,团结热血、鲜衣怒马的背后,源动力只能是爱。”

图为姚云云(前排右四)带领语文组青年教师开展阅读教研。巴彦呼舒第二中学供图

  姚云云的办公桌有个被戏称为“藏宝秘密基地”的抽屉,里面装着早餐、夜宵以及牛肉干、奶豆腐等零食,常遭学生“偷袭”。有一天她买了油条和豆浆,被孩子们席卷一空后,还留下一张字条:“云姐,以后豆浆别忘了加糖,会影响口感。”

  比起暂时的成绩、枯燥的数据和耀眼的荣誉,姚云云更注重用智慧与爱心,将关怀藏于细节,把温暖化作力量。因为她坚信,“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姚云云曾第一时间赶去外地看望陷入抑郁情绪的学生,帮助其转变心态、提升成绩;她也不时收到来自不同届、处于不同阶段的毕业生们的感恩与祝福,广结桃李而情谊绵长;她还与大学生们以姐妹相称“成团出道”,利用学习软件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

  “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在姚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师者之爱生,亦为之计深远’,能够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疼,这就是为人之师的高德。”青年教师李艳艳深情地说道。(完)

编辑:
图片新闻
  • 内蒙古:学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尿不湿到火箭皆含“煤基因”
  • (活力中国调研行)绿进沙退的阿拉善答卷
  • 【活力中国调研行】6500吨鲜奶的智慧旅程
  • 歌游内蒙古《歌声无界》亮相意大利贝加莫省第41届国际民俗文化节
  • 探访“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