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蒋艳玲在创作。 侯显峰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8月22日电 (刘文华 侯显峰)在奈曼旗黄沙漫漫的褶皱里,奈曼版画的生长轨迹宛如西辽河径流般时断时续,但却如奈曼旗沙地生态实现良性逆转般,倔强地活成了生命史诗,版画艺术奇迹般地在这片沙地上生根发芽,蓬勃生长着。
“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美丽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
一首诞生于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民歌《诺恩吉雅》传唱了近百年,歌曲悲凉凄婉,被誉为蒙古语版“阿诗玛”。
在奈曼旗美术馆二楼的“王作才工作室”,68岁的版画家王作才手中的笔勾勾画画,正在构思新作品。一侧墙面上,二十幅版画系列作品《诺恩吉雅》的初稿,排列有序地挂在上面,从出生、成长、远嫁、思乡四个部分讲述了这个生于西辽河畔的蒙古族姑娘凄美动人故事。
王作才讲,民歌《诺恩吉雅》是由“诺恩吉雅故事”演化而来的,故事讲述了奈曼旗王爷的亲侄女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其灵魂是思乡情。
民歌《诺恩吉雅》影响力巨大,是唯一一首被选入《中华56个民族之歌》代表作的蒙古族民歌。后来,它被更多的艺术门类所采纳,被写成小说,编成戏剧,图画雕塑等形式。
“但还从没有人以版画的形式将诺恩吉雅的故事表达出来,于是我就想着把它创作出来。”王作才说。“我从2014年就开始着手创作,直到2015年才完成。这些年来,也听取了很多人的修改意见,这已经是几易画稿了,也删减了一些繁杂的内容,现在依然在完善修改中,争取明年完成创作印制。”
诺恩吉雅是草原民族圣洁朴实美丽的化身,诺恩吉雅的故事因而被人们用沉浸着思念的优美抒情曲调进行传颂,从古至今。
“奈曼版画是哲里木版画的组成部分,但奈曼版画也要体现区域特点,这才能让版画在全国的版画中彰显特色,而不至于千画一面,才能让版画更具活力。”这个从事了30余版画创作、在全国版画创作中屡获大奖的王作才老师对版画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
奈曼版画系木刻套色版画,创作者先是用笔画出草图,再拓印到木板上进行多次刻印而成。其内容吸收了东北地域蒙汉满等多民族间长期以来杂居混成的民间习俗、文化风俗、自然农耕等杂糅在一起,形成了富有地域风格和浓郁民族韵味的版画艺术。
多年来,王作才致力于某一主题的系列创作,除了《诺恩吉雅》这一主题创作,近两年,他还创作了《蒙古马》系列作品23幅。他创作的蒙古马版画作品极具特色,用风来表现马的状态,呈现的是一幅幅扬鞭奋进马蹄疾的景象,勇往直前、动感十足。他说,“蒙古马的精神不就是体现一往无前的精神嘛!”
在奈曼旗美术馆三楼展厅,悬挂着王作才创作的《蒙古马》系列主题版画。走在展厅里,王作才一一介绍着每幅版画创作的构思、表达的思想。
在蒙古马题材创作中,王作才是众多版画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画马也研究马,甚至为了画好蒙古马,王作才跟着摄影家,去内蒙各地看赛马,去牧区看驯马。
“这些年我跟随摄影家去了一些地方,蒙古马长相特点是毛糙皮厚、身矮腿粗,但却耐力强,能耐酷暑严寒,它性子刚烈,比较倔。”王作才笑着总结蒙古马的特性。
在展厅中,王作才创作的蒙古马主题版画大致包含了马术、赛马、驯马和走马四个部分。“开始我对走马不太理解,专门去了驯养走马的基地,看到了它奔走的样子,记住了它的特点,回来后创作了这幅画,它的特点就是跑起来‘顺拐’。”王作才指着一幅名为《走马·速度与耐力》的版画笑着说。
以版画表现蒙古马,是对“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的赞颂。王作才表示。今后,他还将创作更多的蒙古马系列版画作品,将其日臻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奈曼版画大多取材于当地,以内容写实,画面明快,线条粗犷豪放,表现力雄浑质朴为主要风格。
奈曼旗美术馆副馆长,青年版画家蒋艳玲的作品则以奈曼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为主,通过生动的画面,呈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如今,她已有3幅作品进入国展,如作品《踢键子》展示了人们为了追求健康生活而进行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除此之外,象征奈曼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精神的奈曼怪柳成为了更多版画家创作的素材。
作品《祥云六骏》是蒋艳玲入围国展的其中一幅作品,她介绍,创作内容取材于基层采风,画面呈现的沙地、植被、马匹、白云,正是当地的既有风光,也有民族元素在里面。“能进入国展,可能是恰恰体现了民族地域特色。”蒋艳玲说,这也是版画特点决定的。
在蒋艳玲工作室的对面,来自基层学校的美术老师扎力根正在完善他新近创作的《秘境绮光》,作品颜色鲜明,沙丘、河流、农田、人物、马匹、树木等元素都以卡通式表现,画风意象感强烈。扎力根说,自己从2009年开始进行版画创作,这幅《秘境绮光》是以奈曼旗的乡村旅游景点庙屯嘎查为原型,创作的写意作品。他还说,自己在寒暑假时间都会来美术馆创作,每年这个节点,美术馆创作的人就多了,大多是美术老师。
“奈曼旗成人版画创作队伍已发展到100多人,此外,奈曼旗从小学课堂就开设了版画课,为奈曼版画培养后备人才。同时,美术馆的版画创作基地每年至少举办两期成人版画培训班。”蒋艳玲介绍,奈曼版画立足当地题材,反映乡村变化的版画作品很多,这些版画中有人物、有动物、有山水树木、有房屋道路、有农产品,更有丰收的喜悦。
奈曼版画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奈曼版画开始兴起发展,奈曼旗专门建设了版画创作培训基地,可容纳30多人封闭式创作,为版画家创作、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至目前,全旗版画骨干创作人员70多人,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发展到15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45人。以中老年画家为引领,中青年为骨干,青少年为基础,老中青相结合的版画创作队伍已经形成。
据了解,奈曼版画多年来不断受邀走向外地,今年6月份,奈曼版画进京展览,让北京市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场景;8月初,受邀到辽宁沈阳展览,作品涵盖木刻、铜版和丝网等多元技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奈曼版画。自2009年以来,有700余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百余幅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300余幅作品入选自治区级展览,举办各类展览上百场。少儿版画作品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500多幅作品在国际画展中获奖,1500多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展赛中获奖。
2017年,奈曼版画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奈曼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区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奈曼版画已经成为奈曼旗的一张名片。奈曼版画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文化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奈曼人的精神世界,让奈曼版画从小县城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