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内蒙古分社 • 正文
 统战新语

【寻美内蒙古 美在兴安盟】草原巡防队“守边日记”:军警民吹响“团结哨”

2025年07月30日 15:40   来源: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30日电  题:草原巡防队“守边日记”:军警民吹响“团结哨”

  中新网记者 乌娅娜

  29日一大早,包海青和另外几位队员各自从家出发,相聚在距离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70多公里的巡防队集结点。他们换上队服——一身藏蓝色的蒙古袍,左臂戴上了守望草原巡防队的袖标。

  在这个人均土地面积近1平方公里的乡镇里,有32.273公里的边境线。茫茫边境草原上,有一支当地民众自愿参加的义务巡防队,守望草原,是这支队伍的名字,更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流淌在血脉里的责任和担当。

  满族屯满族乡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由于交通和通信不畅,造成阵地控制能力弱等“症结”,周边的乌兰毛都、绿水等牧区均存在上述问题。

  满族屯满族乡的统战委员白贺西格桃特格介绍:“2019年,当地整合驻地资源,成立由地方党委政府领导、边境派出所主导、边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防群治组织——科右前旗守望草原巡防队。队员主要由嘎查干部、退伍军人、青年牧户等素质强、觉悟高的人组成。”

图为守望草原巡防队队员。

  巡防队的主要任务是在党委政府和边境派出所的领导下,开展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文明劝导、邻里互助、社区矫正、法律政策宣讲等群防群治和辅助警务活动,实现“内保外巡、邻里守望”战时“一呼百应、一拥而上”的工作格局。

  包海青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乡镇上经营着一家汽车修理店,当得知成立草原巡防队后,他第一批报名参加,并当选为队长。

  “30年前我穿着军装,30年后穿着蒙古袍,但依然还是守护着祖国的这条边境线,为当地的牧户服务,这既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我深感自豪的责任。”包海青坚定地说道。

  在包海青看来,守护边境线并没有像影视剧当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牧户之间的纠纷大多也是因为草场和牲畜,巡边员的身份让他们既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也能像朋友一样喝杯茶、谈谈心便能化解矛盾。

  7年的发展,守望草原巡防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这支队伍用民族团结实践引领青年,使守护边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春选择。

图为守望草原巡防队队员。

  1993年出生的包芙是目前巡防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入职”已经4年多。包芙当过兵,上过大学,在乡镇上当会计,也跟着师傅学兽医,是名副其实的“斜杠青年”,这些学识也实实在在为当地的牧民群众解决了很多问题。

  草原四季分明,户外巡边工作充满艰辛,顶大风、迎烈日、冒风雪。包芙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巡边途中遇到大暴雨,他参与救援牧民和游客,一连工作了40多个小时。

  见过世面的包芙很内敛,他笑着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希望能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发挥自己的价值。加入巡防队,是我为家乡做贡献的方式。只要队伍不解散,不嫌弃我,我就会一直在。”

  29日,“寻美内蒙古 美在兴安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活动考察团来到乌兰毛都草原,在了解了巡防队的故事后,来自河北的定州市自媒体协会会长赵磊不由感慨道:“我的印象里,戍边的都是解放军战士或者边防警察,但是没有想到在内蒙古大草原,还有好多这种义务自发的牧民,为了守护自己的家乡,为了守护边境人民的安全,他们在默默地付出,我感到很震撼,也确确实实被他们的精神所鼓励。”

  据介绍,地广人稀的满族屯满族乡,牧民们居住分散,面对如何固边、守边、补边问题时,嘎查(相当于村)干部、退伍军人以及普通牧民都主动要求加入,他们中既有蒙古族、满族也有汉族。(完)

编辑:尚虹波
图片新闻
  • 内蒙古:多种特色项目亮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探访中苏金街:在满洲里感受中俄文旅交融
  • “资金活水”润民生:工会无息借款滋养家庭经济发展沃土
  • 瑞众保险在内蒙古落地"教育+民生"双帮扶项目
  • 瑞众保险全面开启2025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
  • 献礼7.8,瑞众保险主题摄影大赛用镜头 诠释“爱·责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