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内蒙古新闻7月29日电 题:五十年守望北疆:一座能源堡垒的拓荒与新生
作者 郝嘉曼 郭文利
戈壁起宏图,光明耀北疆。华能北方乌拉特发电厂(以下简称乌电)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五十载风雨历程。从“战备电厂”起步,乌电始终坚守“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职责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勇立潮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成为北疆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柱。
创业维艰:戈壁荒滩立丰碑
2025年7月,乌电投产50周年,160多位知青、兵团战士相约从全国各地奔赴回来,他们有的已年逾古稀,有的甚至步入耄耋之年。他们从电厂基建开始,便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扎根在这荒无人烟的边陲小镇。
“建这个烟囱时,我们成立了12个人的突击队,三班倒完成了最顶部的工作。”天津知青李云清指着乌电党建阵地中一组老照片中的一期锅炉烟囱回忆道。“建这片厂房时,石头都是几个人一块块抬进来的。”来自青岛的王月珍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着女儿一家。她一边看一边向女儿、女婿述说着当时的场景。
历史的指针拨回到1968年5月,为响应国家“四五”重点工程的号召,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兵团战士怀揣着“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征程。初到戈壁滩,映入眼帘的是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和乱石林立的荒漠。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依旧没有阻挡建设者的步伐,他们住着干打垒,喝碱水,啃窝头,顶风冒雪,硬是在这片盐碱滩上一砖一瓦地建起了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火力发电厂两台50MW机组。
1975年7月15日,机组正式投产运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电力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5年5月,乌电二期工程一台100MW机组破土动工,于1987年8月正式投产运行。随着装机规模逐步扩大,乌电成为蒙西电网的重要电源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原动力”,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看着泛黄的照片,知青、兵团战士们回想起建厂初期的峥嵘岁月,热泪盈眶。他们回忆道:“投产初期,机组运行面临严峻挑战,平均每四天就发生一起事故障碍。面对困难,大家不畏艰难,冒着刺骨严寒,在高温炉膛中打焦、在28公里外的供水管道抢修现场鏖战,全力保障着机组运行。这些攻坚克难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在这段“拓荒”岁月中,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戈壁荒滩上铸就了乌电的丰碑,展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如同戈壁滩上顽强生长的红柳,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乌电人。
改革奋进:关停并转促蝶变
2007年1月,乌电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的能源发展战略,果断关停3台机组共200MW。三台机组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2007年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华能集团在乌电召开“上大压小、节能减排”的现场会,爆破拆除1号2号水塔,拉开了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序幕,乌电因此被自治区命名为“节能减排突出贡献企业”。
在三期工程两台300MW机组建设过程中,乌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的要求,打破固化思维,创新优化方案,严格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加强过程管控和施工组织,遇到困难24小时连续奋战,顺利实现了厂用电受电、汽轮机扣缸、水压试验、锅炉点火、汽轮机冲转、发电机并网等6个“一次成功”,实现了首台国产空冷燃煤发电机组成功投运。
“感谢乌电为我们老百姓在寒冷的冬天第一时间送来温暖。”乌拉特前旗林海景苑的王二顺老人给乌电热网部写的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暖起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保暖保供工作是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任务,也是企业守护民生的“金字招牌”。
2016年,乌电积极拓展供热市场,坚决扛起民生保供责任,创新应用“换热泵梯级利用+智慧管控”技术,每年冬天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约8.2万户家庭送去“温暖”,实现了“供暖无烟尘、用热更低碳”民生愿望。
在这段“改革发展”的岁月中,乌电始终把能源保供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安身立命之本,牢记使命、不讲条件,保发电、保民生、保供热。截至目前,安全生产6285天,累计发电量567.42亿千瓦时,供热面积达798万平米。在全国两会、迎峰度夏等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央企”顶梁柱、压舱石的责任担当。
向新而行:沙漠绿能启新篇
面对“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时代要求,乌电以市场、政策和能源需求为导向,依托地域丰富的风光资源,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乌拉特发电厂全力推动由单一火电企业向综合清洁能源企业转变。
2024年10月26日,乌电在广袤的苏计沙地中,开启了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通过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创新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间固沙”的立体生态治理。当前,建设人员正在不畏风雪、不惧风沙、战严寒、抵酷暑,凝心聚力抢工期,力争年底全容量投产运行。
目前,三座升压站在7月份进入土建转安装阶段,各种设备陆续到场开始安装。综合办公楼三层框架结构已封顶。固定光伏支架安装完成96%,组件安装完成40多万块,电缆敷设有序推进。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9.6亿度,每年可节约标煤89.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8.45万吨、烟尘68.20吨、二氧化硫303万吨、氮氧化物450吨。
在这段“向新而行”的征程中,乌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了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持续擦亮央企品牌形象。
责任担当:守望相助暖人心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人,聚才方能致远。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自上而下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构建科学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切实将人才活力转变为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乌电党委书记张文改谈到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时强调。
乌电曾被系统内称为“电力干部的摇篮”,先后为电力系统输送了4000多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涌现出了范志佺、贾亮平、刘平、张文改等十几位劳动模范和道德楷模,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乌电的发展。以范志佺同志命名成立“范志佺”志愿服务队,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围绕重大活动、扶贫救灾、恤病助残、文化支教、环境保护等,广泛开展“扶贫攻坚、青年担当”“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属地居民提供磨刀、理发、供热服务等便民服务,用心传递“乌电温暖”。仅2021年至2024年开展志愿者服务共计1259人次,帮助贫困村民、抗洪救灾、残障儿童捐赠爱心款共计20余万元。
在志愿服务的征程中,乌电一代代创业者在劳模榜样引领下,坚守在这片盐碱滩,传承弘扬“坚守奉献、人和聚力、拼搏前行”的乌电精神,用行动践行央企担当,不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岁月峥嵘,使命如炬。站在成立50周年的新起点上,乌电将继续准确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战略定位,传承发扬乌电“红柳”精神,一如既往做好经营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奋力续写更加精彩的“乌电故事”,为新时代北疆振兴注入不竭动能,为北方公司加快建设区域一流综合能源企业贡献乌电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