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桂琴。时秀霞 摄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0月22日电 题:内蒙古科右前旗:坚守边境线上的6旬阿妈
作者 时秀霞 穆智慧
又到了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赵桂琴随守望草原巡防队巡边的日子。这天一大早,赵桂琴早早准备停当,备上钳子手套等工具,穿上蒙古袍、骑上马,赵桂琴俨然是一名经验老到的牧民。出满族屯满族乡一路西行,70公里外,是放牧的草场,也是祖国的边境。5年前,赵桂琴就跟着巡防队员们一起守护在边境线上。
科右前旗属边境旗县,中蒙边境线全长32.273公里。她与巡防队员们所巡护的边境线长12.584公里,守护着辖区内357户牧户。
“我不图什么,只是想着要守住咱们草原,咱们的祖国。”62岁的赵桂琴用汉语流畅地表达着。嫁到满族屯满族乡30年,她与各民族农牧民打交道,学会了汉语,也熟知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满族屯满族乡早已是她的家乡。
赵桂琴熟悉边境区域每一棵草、每一块石头,就如同熟悉自家抽屉里放置的东西一般。哪里的草、哪块石头有了变化,赵桂琴一看便知。三年前的一次巡边,年过半百的她发现,边境线上的铁丝网由于受到雨水侵蚀和其他因素影响出现几处漏洞,成为了边境管段中的隐患。于是她和巡防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铁丝,将几处漏洞重新修补固定,并且,再一次认真地巡查边境线,确保边境线安全牢靠。
守边路上,修缮边境线是巡边队员们的工作日常。这项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却是她与这片土地、这个国家之间最直接的对话。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防御工事,更是给祖国一份最安心的守护。在她和队友们守护的边境区域,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事件。5年来,她风雨无阻,最保守计算,她在守边路上行走了近千公里。
生活在边境线上的牧民也从来不把她当外人,有难处找她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今年九月,秋风渐起,草原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本是收获与宁静的季节,却因一场草场放牧纠纷变得不和谐。牧民特木勒与李图亚是邻居,世代为邻的两家人却因草场界限模糊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巡边到牧户家时,赵桂琴和巡防队员了解到这种情况,马上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她和巡防队员们没有急于下结论,耐心地倾听双方的诉求。随后,带领双方实地勘测草场,仔细比对历史记录与现状,力求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赵桂琴巧妙地将老牧民和睦相处的故事与草场承包法相结合,经过反复沟通,最终使双方和解,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纠纷,更在赵桂琴的建议下,共同制定了草场轮流放牧的计划,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
“您就没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赵桂琴沉思了半刻,“只要我身体情况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的!”巡防路上既然有荣光更会有困难。赵桂琴告诉记者,每月的巡防工作都是雷打不动的。记得去年冬季,是近年来下雪最多的季节。春节前的最后一次巡边是在腊月二十八。那天,早上出发时已是雪花漫天。雪后的巡边路更是崎岖难行,赵桂琴和巡防队员们采取马巡与步巡相结合的方式,爬山过岭对边境辖区路段开展巡逻,并认真检查记录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排除了各类隐患。期间,赵桂琴摔了好几跤,她说,“这是常事儿。”
“以前,我们一双胶鞋,一块砖茶,几个人就能守边。现在特别好啊,巡防可以骑马、骑摩托车,还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赵桂琴自豪地说,为牧点捎东西、带快递件,帮牧民寻找丢失的牛羊、宣讲国家的大政方针……她见证了这片草原上的岁月变迁,日子一年年好起来,守边的信念更加坚定。
采访过程中,记者不经意间看见了赵桂琴手掌心的字迹,惊讶问她是什么,她当即念给记者听,“保护好草原、保护好边疆做贡献!”
原来,赵桂琴患病后记性不好,但她却把职责放在掌心。(完)